刷牙时牙龈老出血、咬东西时牙齿酸软无力,这些看似普通的口腔问题,其实可能是牙周炎的早期信号。据流行病学调查,全球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都受牙周炎影响,它的危害不只是牙龈发炎,还会伤到深层的牙周支撑组织,是成年人掉牙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大致病因素解析
牙周炎的发生和以下几个原因密切相关:
- 牙菌斑堆积:口腔里残留的食物残渣会成为有害细菌的“营养基地”,24小时内就能形成很难清除的菌斑膜,不断释放有害物质刺激牙龈。
- 免疫力失衡:长期熬夜、吃太多糖等坏习惯会让口腔黏膜的保护力下降,免疫力变得异常,反而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
- 病情发展特点:如果牙龈炎没得到干预,6-12个月内可能发展成牙周炎。当炎症扩散深度超过3毫米,就会形成牙周袋,还会导致牙槽骨吸收。
规范治疗方案解析
出现牙龈持续异常要及时去医院,专业治疗包括:
- 基础治疗:用超声洁牙加上手工刮治,清除变硬的牙石和菌斑。治疗后可能会有牙根敏感或牙缝变大的情况,这是组织恢复的正常现象。
- 局部辅助治疗:医生可能会用含漱液帮助控制菌斑,但要遵医嘱使用,避免长期用带来味觉变化或牙齿着色的问题。
- 手术治疗的情况:如果牙周袋深度超过6毫米,或者牙齿根部分叉的地方有病变,可能需要做牙周翻瓣术或引导组织再生术,帮助牙周组织重新附着。
日常管理核心策略
治疗后要做好日常维护,关键是这几点:
- 正确刷牙: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倾斜45度,用像摸鸡蛋一样的力度(约200克),每次刷够2分钟。电动牙刷能更有效清除菌斑,但别太用力,避免磨损牙龈。
- 清洁牙缝:1. 每天用1次牙线,用“C”型手法贴住牙齿邻面清理;2. 水牙线的压力调到50-70psi(类似温和的水流),辅助冲干净牙缝里的残留;3. 牙缝大的人可以用牙间刷,要根据牙缝大小选合适的型号。
- 调整饮食:每天吃不少于300克的深色蔬菜,补充100毫克维生素C(它的抗氧化作用能帮助减轻牙龈炎症)。减少吃游离糖的次数,切断有害细菌的“能量来源”。
三级预防体系构建
定期做口腔检查很重要:
- 普通人群每6-12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
- 糖尿病患者、吸烟者、孕妇这些高危人群,要缩短到3-4个月复查一次;
- 牙周维护治疗会包括检查菌斑清除效果、调整咬合,以及预防再次感染。
紧急预警信号识别
如果出现下面这些情况,要马上看医生:
- 牙龈自己出血或渗血超过2周;
- 一颗或多颗牙齿松动程度达到Ⅱ度以上;
- 牙周袋流脓,还伴随局部肿胀扩散;
- 口腔黏膜有持续不好的糜烂或溃疡。
康复期注意事项
做完基础治疗后要注意:
- 不要用治疗侧的牙齿咬太硬的东西,避免牙周组织再次受伤;
- 定期复查时会做菌斑测试,看看刷牙效果好不好;
- 戒烟戒酒,减少对牙周的刺激,降低血管异常增生的风险;
- 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误区辨析与科学认知
澄清几个常见误区:
- 牙齿松动不一定非要拔:通过系统治疗,约78%的牙齿能保留功能;
- 刷牙出血不是牙龈健康的表现:如果出血比例超过20%,说明有活动性炎症;
- 洗牙不是越勤越好:健康人每年1-2次就行,洗太多可能损伤牙釉质。
总之,牙周炎是一种常见但危害大的口腔疾病,早期信号容易被忽视。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再加上日常认真维护口腔卫生、定期检查,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保护牙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