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口腔里的微生物会变得特别活跃。研究发现,睡觉期间唾液分泌量会明显减少,口腔的自洁能力因此下降60%——没清理干净的食物残渣会变成细菌的“营养温床”,牙菌斑生物膜最快30分钟就能在牙面上形成。这种由微生物组成的生物膜,厚度越厚,致病性越强。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危害远超牙结石。显微镜观察显示,菌斑里的致病菌会分泌多种毒素,破坏牙周组织的修复机制。比如,生物膜每增厚1微米,牙龈发炎的概率就会提升7%。这种慢性炎症会慢慢侵蚀支撑牙齿的牙周组织。
牙周炎的发展分这几个阶段
- 初期:菌斑毒素会引发牙龈血管扩张,最明显的信号就是刷牙出血;
- 进展期:致病物质突破牙龈表面的上皮屏障,引发深层结缔组织炎症;
- 组织破坏期:连接牙齿与牙槽骨的牙周韧带纤维断裂,形成牙周袋;
- 骨吸收期:牙槽骨开始逐步被吸收,牙齿会出现松动;
- 加重期:牙周袋变深后更容易残留菌斑,清洁难度进一步加大;
- 功能受损期:牙根暴露会导致牙齿敏感,吃饭时的咀嚼效率明显下降;
- 晚期:当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长度的2/3时,牙齿就会脱落。
日常可以这样护牙周
- 电动牙刷:临床试验显示,声波震动牙刷比传统牙刷能多清除37%的菌斑,用的时候建议将牙刷头倾斜45度对准牙龈沟,选择每分钟约4万次震动频率的款式;
- 牙线:现在的牙线改良了材质,能增大与牙面的接触面积,使用时要拉成C形贴合牙面,轻轻刮除菌斑;
- 辅助工具:含氯己定的抗菌漱口水能抑制夜间菌斑再生,但要注意间歇使用,不能长期依赖。
这些误区要避开
- “不疼就不用治”:牙周炎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疼痛,等出现痛感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
- 横向刷牙:横着刷会导致牙齿表面缺损,正确的方法是巴氏刷牙法(竖刷牙龈沟);
- 漱口水代替刷牙:实验证明,漱口水的菌斑清除率只有刷牙的20%,没法替代牙刷的机械清洁。
出现这些信号要警惕
- 持续口臭:提示口腔菌群失衡;
- 嚼东西时牙龈出血:可能已经形成牙周袋;
- 冷热刺激敏感:说明牙根暴露;
- 牙齿莫名松动:支撑牙齿的组织已经被破坏。
数据显示,坚持晚上刷牙的人,牙周炎发病率明显低于不刷牙的人。建议用“组合清洁方案”——牙刷、牙线、间隙刷搭配使用,再定期做牙周检查。牙齿是要用一辈子的器官,只有持续科学维护,才能保持它的功能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