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鼓包的真相:不是上火这么简单
刷牙时要是发现牙龈上鼓了个紫红色的包,得警惕是不是牙龈血肿。这是口腔科挺常见的症状,但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健康问题——局部受伤、慢性炎症加重,或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现,得靠医生检查才能分清。
血管破裂的三重诱因
第一类是机械性损伤,也是最常见的原因。比如吃硬东西(像鸡软骨、冻干果脯)时摩擦牙龈,再加上刷牙方式不对(比如太用力或用硬毛牙刷),就可能弄伤牙龈里的血管。门诊里大概18%的牙龈损伤,都是嚼带壳食物或刷牙不当导致的。
第二类是慢性炎症加重,这事儿藏得深但风险大。比如牙周炎会慢慢“吃掉”牙槽骨,破坏牙龈血管的稳定性;要是牙周袋(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深到4毫米以上,毛细血管就更容易渗血。有研究说,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牙龈自己出血的风险是健康人的15-20倍。
第三类得特别警惕——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信号。像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这类血液问题,有时候最先表现就是牙龈肿,大概12%的患者一开始是因为牙龈包来就诊的。要是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哪怕轻轻碰一下牙龈,都可能越肿越大。
三步自检法:区分轻重缓急
发现牙龈肿了,先自己简单判断:
- 冷敷看缩小:用冰袋或凉毛巾敷10分钟,单纯受伤的血肿一般会小40%以上;
- 压一下看止血:用干净棉花压肿的地方,超过5分钟还渗血,可能凝血有问题;
- 摸温度测感染:肿的地方比周围热,或体温超过37.8℃,大概率是感染了。
如果还伴随皮肤瘀斑、流鼻血,或是月经出血量突然变多,最好48小时内去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
家庭护理的"三不原则"
处理错了反而加重,记住三个“不要”:
- 别自己挑破:门诊里20%的牙龈感染都是乱挑包弄的,挑破会把细菌带进去;
- 暂停电动牙刷:换成软毛牙刷,减少对牙龈的刺激;
- 不用酒精漱口:酒精会烧伤口,用生理盐水漱口最安全。
可以试试“冷热交替法”:前24小时冷敷止血,之后换成热毛巾敷,帮着肿包吸收。
就医判断的三个关键节点
有三种情况得赶紧找医生:
- 包越变越大,直径超过2厘米;
- 张不开嘴,或脸跟着肿起来;
- 发烧(体温>38℃),或脖子上的淋巴结肿了。
数据显示,及时就诊的人恢复更快——平均早5-7天好,并发症少85%以上。
预防血肿的日常管理
平时做好这几点,能减少牙龈鼓包的风险:
- 每半年查一次牙周,看看牙周袋深不深(超过4毫米要及时治);
- 用改良Bass刷牙法(牙刷斜45度刷牙龈沟),再用牙线/牙缝刷清洁牙缝;
- 吃坚果、硬壳类食物时,用后面的大牙嚼,别用门牙“啃”;
- 有血液病的人,要把血小板维持在50×10⁹/L以上(遵医嘱)。
口腔是全身健康的“小窗户”,牙龈老肿着可能是全身病的早期信号。平时除了好好刷牙,也得关注整体健康——要是牙龈包消不下去,别硬扛,赶紧找医生查清楚,必要时还要看血液科或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