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张嘴吃饭、咬牙咀嚼时,耳朵突然传来一阵刺痛——这可能是耳朵在发出“求救信号”,提示你可能得了外耳道炎。当外耳道皮肤发炎时,咬合动作会牵拉耳朵周围的肌肉,疼痛信号通过耳部神经传到大脑;有研究显示,不少急性外耳道炎患者都会出现这种咬合痛,主要和耳部神经分支变得更敏感有关。
三大“幕后黑手”揭秘
1. 微生物“趁虚而入”
游泳池的水、不干净的挖耳工具,或是用指甲掏耳朵时划伤,都可能破坏耳道皮肤的保护屏障。研究发现,潮湿环境会让耳道皮肤泡得发软,更容易沾附上病原体(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都是常见“凶手”)。这些病菌在耳道里“安家”后,会释放炎症因子,导致耳朵发红、肿胀、发热、疼痛。  
2. 自己“作”出来的损伤
很多患者都有过度清洁耳朵的习惯:频繁用棉签、金属挖耳勺掏耳朵,容易给耳道皮肤造成微小伤口。皮肤屏障坏了,身体分泌的抗菌物质就会减少,病菌也就有了“入侵通道”。要注意的是,干性耳垢的人如果过度清洁,比油性耳垢的人更容易出现皮肤干裂。  
3. 环境“推波助澜”
关于耳道微环境的研究证明,高温高湿的环境特别容易让细菌大量繁殖。比如夏天运动后,耳道里积了汗,变得潮乎乎的,再加上皮脂分泌多,形成的酸性环境正好给真菌“养”出了温床。临床数据也显示,湿热地区的外耳道炎发病率比温带地区高很多。  
科学应对策略:从预防到康复
1. 日常防护要做好
- 游泳后可以用不含酒精的耳道干燥剂;
 - 保持耳道干燥很重要:洗澡时戴个防水耳套,吹头发时记得把耳周吹干;
 - 别过度深挖清洁:耳垢本身有保护作用,只需要擦一擦外耳道能看到的地方就行。
 
2. 早识别症状,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 耳朵持续隐隐作痛超过24小时;
 - 耳道又潮又痒;
 - 听力暂时下降;
 - 拉一下耳朵,疼痛更厉害(这是典型症状)。
 
3. 规范治疗别乱试
现在治疗讲究局部处理加行为调整:医生可能会开一些局部用的药物(一定要遵医嘱);如果合并真菌感染,可能需要配合抗真菌的药(同样要听医生的);肿得厉害的话,医生会用专业方法引流;不管哪种治疗,都要配合耳道清洁护理。  
复发预防的长期管理
要建立长期的耳道健康管理习惯,定期做耳内镜检查。如果总是复发,建议:
- 定期换个人洗护用品;
 - 运动后及时把耳周擦干净;
 - 用专门的耳道护理产品;
 - 可以定期做耳道微生态检测(这是现在的新技术)。
 
总的来说,外耳道炎的发生和微生物入侵、自我损伤、环境因素都有关系。平时做好日常防护,早发现症状早治疗,再加上长期的复发管理,才能让耳朵保持健康。别忽视耳朵的“小刺痛”——这可能是它在向你“求救”,早关注、早处理,才能避免耳朵出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