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或者长期劳损引起关节疼时,外用活血化瘀类药膏因为用着方便、能快速缓解不适,成了很多人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这类药膏怎么起作用?哪些情况能用?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今天就把背后的科学道理和实用知识讲清楚。
活血化瘀的现代医学解释
传统中医说的“瘀血阻滞”,其实和现代医学讲的“微循环不好”是一回事。比如含有川芎、红花的药膏,能让局部皮肤温度升高1到2度左右,血液流动速度快4成。这种发热效果能扩张皮下的小血管,加快把损伤部位的代谢废物(比如乳酸)排出去,也能把氧气和营养送到受伤的地方,帮着修复。但要注意,受伤24小时内的急性损伤得先冷敷,不然热效应会让血管扩张,肿得更厉害——这时候“止血消肿”比“活血”更重要。
抗炎镇痛的双重作用机制
药膏能止疼,主要靠两种“招数”:一种是抑制身体里的环氧化酶(COX)通路,减少引发炎症的前列腺素生成——这和局部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原理差不多,能减轻炎症带来的疼;另一种是靠薄荷脑等成分激活皮肤里的TRPM8受体,带来清凉感,用“门控理论”把疼痛信号挡住(就像给疼痛“关了门”)。临床研究发现,连续用3天,急性扭伤患者的疼痛评分(VAS,满分10分)平均能降2.1分,但这种效果主要针对轻到中度的疼,要是疼得直不起腰或者动不了,光靠药膏可能不够。
能帮着修复组织吗?
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有些中药成分(比如三七提取物)能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帮助损伤部位长出新的毛细血管——血管多了,营养和氧气就能更好地送进去。动物实验显示,含三七的药膏能让肌腱损伤处的成纤维细胞(帮着长胶原的细胞)活性高30%,胶原蛋白合成快25%。这种作用对运动损伤(比如肌腱拉伤)的康复有辅助价值,但要是肌腱完全断了或者关节结构坏了,还是得做手术修复,药膏代替不了手术。
到底怎么用才对?
- 哪些情况能用? 适用于轻度扭伤(比如脚踝崴了没肿得很厉害)、肌肉劳损(比如久坐后的腰背痛)、退行性关节病变(比如膝盖骨质增生)引起的表浅疼痛,要是深层组织受伤(比如半月板撕裂),效果就不太好了。
- 正确用法:先把皮肤洗干净(避免细菌跟着药膏进去),取大概5分硬币大小的药膏,用打圈的手法按摩1-2分钟让它吸收,每天用2-3次,连续用别超过7天——用久了可能会刺激皮肤。
- 这些情况不能用:有破口的伤口(比如擦伤、割伤)不能用,会感染;容易过敏的人先在耳后或手腕内侧试一小块皮肤,过24小时没红没痒再用;孕妇别往腰腹部用,避免影响胎儿;别和含酒精的护肤品、药一起用,会加重皮肤刺激。
- 和其他方法一起用更有效:可以配合关节支具固定(比如护膝、护腕)、等长收缩训练(比如肌肉绷紧但不活动关节的训练)这些物理疗法,研究说一起用能让疼痛缓解率高40%左右——单用药膏不如“组合拳”管用。
什么时候得赶紧去医院?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别硬扛,赶紧找医生:
- 疼痛超过3天还越来越厉害,比如今天比昨天疼,明天比今天更疼;
- 关节变形了(比如膝盖突然弯不直)或者动的时候有异常响声、错位;
- 皮肤发红发热、摸起来烫,可能是感染了;
- 晚上疼得睡不着,提示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比如压迫到神经了)。
还有哪些替代方法?
现在康复科有不少更针对性的方法:
- 超声波导入:能把药物送到皮肤下3-5厘米深的地方,比药膏渗透得深,适合深层组织损伤;
- 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用2/100Hz的疏密波交替刺激皮肤,镇痛效果比单纯用药膏长2-3倍,而且没有皮肤刺激的问题;
- 本体感觉训练:比如单脚站练习平衡,能加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降低复发风险——研究说坚持练能让复发率降50%以上。
综合管理才是关键
根据《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把物理因子治疗(比如电疗、热疗)和运动康复(比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练习)一起用,比只用药膏的短期治愈率高47%左右。要强调的是,外用药膏只是整体康复计划的“辅助工具”,不是“主角”——得结合运动疗法、支具固定这些手段,才能让关节功能长期稳定。慢性疼痛的人(比如常年腰背痛),最好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制定“阶梯式”治疗方案,别长期只靠一种方法,避免出现皮肤过敏、依赖等副作用。
总的来说,外用活血化瘀药膏是缓解轻中度关节疼痛的方便选择,但它不是“万能药”。用之前得先搞清楚自己的情况对不对症,按规范用;要是疼得厉害、不见好或者有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找医生。把药膏和运动康复、物理治疗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恢复关节功能,减少疼痛复发——毕竟,真正的康复是“动起来”,而不是“靠药膏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