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很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其实是肩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据研究,成年人中约2%-5%会得这个病,现在还呈现年轻化趋势。下面就为大家解析它的典型症状和科学应对方法。
疼痛的特点与变化规律
肩周炎的疼痛有明显的时间和位置特点:初期是断断续续的钝痛,多集中在肩膀外侧的三角肌部位。夜里疼是它的典型表现,约78%的患者会因疼痛从睡梦中惊醒。天气变凉变潮时疼得更厉害,这和关节内压力变化有关——湿度增加会导致关节腔里的渗出液变多。衡量疼痛程度常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就是从0到10分打分),如果评分超过4分,就得开始干预了。
关节活动度的分级判断
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可以用活动度(ROM)来衡量:
- 轻度受限:胳膊往前抬能到150度以上,向外侧展能到140度以上;
- 中度受限:往前抬90-149度,外展80-139度;
- 重度受限:往前抬不到90度,外展不到80度。
要注意“自己动”和“别人帮着动”的区别——别人帮着动的活动度更能反映关节囊粘连的程度。日常动作的难度和活动度成反比,比如外展受限超过30度的人,穿衣服都会觉得费劲。
肌肉萎缩的阶段与影响
肌电图研究发现,得病超过6个月的人,肩袖肌肉的力量平均下降28%。肌肉萎缩的程度和肩胛骨稳定性关系很大:
- 早期(3-6个月):力量下降,但肉眼看不出肌肉变瘦;
- 中期(6-12个月):三角肌会出现明显的萎缩;
- 晚期(超过12个月):肩胛骨的运动平衡被打破,会出现姿势异常来代偿。
建议定期量三角肌中间的围度,如果和健康一侧差超过2厘米,就得加强肌力训练了。
家庭自测与就医时机
在家可以做这三个简单测试:
- 梳头试验:用一只手从同侧耳朵后面往下梳对侧的头发;
- 抱头试验:双手放在头后面做扩胸动作;
- 搭肩试验:手背能不能碰到对侧肩胛骨的下角。
这三个测试只要有一个做不了,且持续2周以上,建议去做影像学检查。最新临床指南建议:如果疼得睡不着超过4周,或者日常活动受限持续6周,就得赶紧就医。
科学应对的方法
- 疼痛管理:急性期可以用物理疗法配合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一种电疗);
- 运动疗法:分阶段做钟摆运动、肩梯训练、棍棒操,一定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 物理因子治疗:比如超声波、低能量激光等辅助治疗;
- 医疗干预: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可以考虑关节镜下松解术,或短期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
特别提醒:有研究指出,不当的物理操作可能伤肩袖,一定要选正规医疗机构。平时可以自己做牵伸训练,保持合适的牵拉时间。预防方面,建议每周做3次肩关节全范围活动训练,办公族每工作1小时就放松肩膀;提重物时要姿势正确,别让一侧肩膀长时间受力。
总之,肩周炎虽然常见,但早发现、早用科学方法干预,就能缓解症状、预防加重。平时多注意保护肩膀、坚持正确锻炼,就能远离肩周炎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