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减退或失灵,同时长期咳嗽,是很多人去医院就诊时会提到的症状组合。据流行病学调查,大概12.3%的成年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出现这种组合症状,往往说明身体多个系统可能有问题,得通过系统检查才能找到原因。
为什么会又没嗅觉又咳嗽?
- 病毒感染引起的嗅觉问题
病毒会通过一种叫ACE2的受体,影响鼻子里负责支持嗅觉的细胞功能。大概78%的患者在急性感染(比如感冒、流感)后4周内,嗅觉能慢慢恢复。但病毒引起的炎症会让鼻黏膜水肿,进而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又没嗅觉又咳嗽。 - 鼻子结构或炎症问题
有慢性鼻窦炎的人,鼻窦黏膜会增厚,影响鼻子通气;如果鼻窦里的分泌物倒流到喉咙,还会刺激喉咙引发咳嗽。有研究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这类患者里约62%的人,鼻子里负责嗅觉的嗅裂区通气量下降了40%以上。 - 过敏反应
过敏时,身体会产生IgE这种免疫物质,引发鼻黏膜水肿;同时肥大细胞会释放组胺,既影响嗅觉,又会刺激咳嗽感受器。据调查,过敏性鼻炎患者出现嗅觉减退的概率,是健康人的3.2倍。 - 神经损伤
病毒感染还可能损伤嗅觉神经元的轴突(也就是神经细胞的“传输线”),约15%的患者会出现嗅球(大脑里负责处理嗅觉的结构)缩小。这种神经损伤会让嗅觉变得扭曲(比如把香味闻成臭味),或者只有一边鼻子能闻得到。 - 长期接触污染环境
如果长期待在PM2.5浓度超过35微克/立方米的环境里(比如雾霾天、二手烟环境),嗅觉识别能力每年会下降约2.1%。这些细颗粒物引发的慢性炎症,往往会让人一直干咳。
出现症状后该怎么做?
先自己查这5点
- 理清楚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就是慢性,不到3个月是急性,不同病程原因可能不一样。
- 注意环境因素:比如吃了什么、接触了花粉/尘螨后有没有加重,或者空气质量差时症状更明显。
- 自己测测嗅觉:用医院或正规机构的标准化气味条(比如常见的花香、果香),看看能不能认出味道,或者两边鼻子嗅觉是不是一样。
- 观察姿势的影响:比如躺着时咳嗽更厉害,可能是分泌物倒流;站着时嗅觉更差,可能和通气有关。
- 记好其他症状:比如有没有鼻塞、流鼻涕、头痛、喉咙痒,这些能帮医生更快找到原因。
去医院要做这些检查
- 影像学检查:用高分辨率CT看鼻窦黏膜有没有增厚、有没有息肉;用MRI检查嗅球的形态有没有缩小或异常。
- 鼻内镜检查:医生会用细管子(70度鼻内镜)伸进鼻子里,直接看嗅裂区的黏膜有没有红肿、分泌物,或者结构异常。
- 专业嗅觉测试:比如标准化的气味识别测试(闻不同味道并说出名称),或者测能闻到气味的最低浓度(阈值),判断嗅觉受损程度。
怎么改善?
听医生的专业治疗
- 急性病毒感染:主要是对症缓解症状(比如用生理盐水冲鼻子、吃止咳药),同时注意有没有发烧加重、浓鼻涕变多的情况,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 鼻子结构问题:比如鼻中隔偏曲、鼻窦息肉,可能需要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改善通气,严重的要手术矫正。
- 过敏引起的:关键是避开过敏原(比如春天少出门、家里不用地毯),再按医生要求用抗组胺药物。
- 神经损伤:每天做嗅觉训练(比如闻玫瑰、柠檬、丁香、桉树这几种味道),同时配合神经营养治疗。
日常自己要做好这4点
- 改善环境:用高效空气净化器过滤PM2.5,家里湿度保持在40%-60%(太干会让鼻黏膜受损,太湿容易滋生霉菌)。
- 清洁鼻腔: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子,把里面的分泌物、过敏原或细菌冲出来,减轻黏膜炎症。
- 嗅觉训练:每天固定时间(比如早中晚各1次,每次5分钟)闻标准化气味条,重复刺激嗅觉神经,帮助恢复。
- 补充营养:多吃含锌(瘦肉、坚果、牡蛎)和维生素A(胡萝卜、南瓜、动物肝脏)的食物,这些营养素能帮助鼻黏膜修复,对嗅觉恢复有好处。
总的来说,嗅觉减退加长期咳嗽不是小问题,可能和病毒感染、鼻子结构异常、过敏、神经损伤或环境因素有关。出现这种情况,先自己按上面的方法自检,再及时去医院做专业检查,找到原因后配合医生治疗,同时做好日常管理,比如清洁鼻腔、远离过敏原、坚持嗅觉训练,才能慢慢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