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它是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导致的综合状况。根据病程,临床上主要分为急性发作型和慢性进展型——急性心衰会突然出现胸闷、喘不上气等泵血障碍,慢性心衰则是心功能慢慢下降;按心脏受累部位,又分为左心衰(主要影响肺部,导致咳嗽、呼吸困难)、右心衰(影响全身,导致腿肿、肚子胀)和全心衰竭。值得注意的是,约30%患者第一次确诊时已经是明显心衰阶段,还有40%早期患者没症状,得靠专业检查才能发现。
身体发出的“心衰预警信号”
当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身体多个系统会给出提示,注意以下信号:
- 呼吸问题:晚上突然胸闷(比如凌晨1-2点突然憋醒)、躺平了喘不上气(得垫2个以上枕头才能睡)、咳嗽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
- 循环问题:双下肢按下去有坑,超过3秒才弹回来、脖子上的青筋鼓起来、手脚尖发紫;
- 消化问题:右上腹(肝脏位置)胀大、按下去疼、没胃口、恶心呕吐;
- 泌尿问题:晚上起夜超过2次、白天尿量加起来不到500毫升(大概1瓶矿泉水);
- 神经精神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白天睡得多晚上睡不着;
- 运动能力下降:6分钟走不到300米(大概半个操场的距离);
- 生命体征异常:安静时心跳一直超过100次/分、血压低于90mmHg(收缩压);
- 皮肤问题:身上有青紫色瘀斑、皮肤摸起来凉;
- 夜间异常:睡觉憋醒感觉快窒息、一阵一阵咳嗽;
- 体重变化:3天内体重涨了超过3斤。
中西医都重视“心肾联动”
中医理论认为“心肾阳虚”是心衰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也证实,心脏和肾脏的相互作用在心衰进展中很关键——当心脏左心室的射血分数(心脏每次跳动能泵出多少血的比例)降到40%以下时,肾脏得到的血液减少,会导致体内水、钠排不出去,反而加重心脏负担。这说明,治疗心衰得同时管好心脏和肾脏的功能。
无症状人群要定期筛查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这几项检查,早发现隐藏的心衰风险:
- 生物标志物检测:抽血查NT-proBNP,超过125pg/ml提示有风险;
- 心脏超声: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50%要警惕;
- 动态心电图:戴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晚上心率的变化;
- 体格检查:医生会测颈静脉压、查肝颈静脉回流征(按压肝脏时脖子青筋更鼓)。
夏天更要防心衰“发作”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夏天心衰住院率比平时高23%,主要和3个诱因有关:
- 身体缺水:天热出汗多,血液变稠,心脏泵血更费劲;
- 电解质乱了:血钾低于3.5mmol/L(低钾),容易引发心跳不齐;
- 神经太兴奋:交感神经一直活跃,让心脏耗氧增加、负担变重。
防护要点: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3-4瓶矿泉水),保持出入量平衡;室内温度控制在25-27℃;定期查血钾、血钠等电解质。
心衰诊疗的新进展
随着医学发展,心衰的治疗和监测有了不少突破:
- 新型生物标志物:可溶性ST2(sST2)超过35ng/mL,提示患者预后可能不好;
- 器械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能让30%患者的射血分数提高10%以上;
- 药物创新:SGLT2抑制剂能降低39%的心衰住院风险(来自EMPEROR-Preserved研究);
- 监测技术:植入体内的肺动脉压力监测装置,能提前预警心脏功能要“失控”。
高危人群的家庭监测清单
心衰高危人群(比如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每天要记好4件事:
- 体重:早上空腹称体重,3天涨超过4斤要立即就医;
- 尿量:每天尿量不到1000毫升(2瓶矿泉水),可能是肾脏供血不足;
- 症状:记晚上憋醒次数、活动耐量变化(比如以前能爬3楼,现在爬1楼就喘);
- 生命体征:测安静时的心率和血压,要用校准过的设备。
心衰虽然严重,但早识别、早干预能有效控制病情。不管是没症状的高危者,还是已确诊的患者,都要重视定期筛查、留意身体信号,做好季节性防护和家庭监测。只要把这些细节做到位,就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住院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