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翻身时突然心跳加速、眼前发黑,这种情况可得重视——看似是体位变化引起的小问题,背后可能藏着心脏电信号传导的“小故障”。我们的心脏能规律跳动,全靠窦房结这个“总开关”发出的电信号指挥;要是电信号的传导路径出了问题,就会引发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主要分快速型和缓慢型两种。快速型里常见的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跳能一下子冲到每分钟150-250次——这时候心脏没法正常泵血,大脑就会缺血,人会觉得胸闷、出冷汗。过度疲劳、喝太多咖啡这些都可能诱发它,就连健康人也有可能突然发作。缓慢型的典型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相当于心脏的“总开关”变慢了:如果心率一直低于每分钟50次,心脏泵出的血不够大脑用,症状在夜里睡觉会更明显。60岁以上的人里,大概3%会有窦房结功能减退的问题;平卧时回到心脏的血变多,反而会加重窦房结对电信号的“迟钝”,所以会出现翻身时的异常反应。
其实,体位变化引发的头晕,还和身体的“自动调节系统”(自主神经)没跟上有关。正常情况下,比如从躺变坐,心脏会在2秒内调整泵血力度;但如果电信号乱了,这个调节会慢1-2秒——日本的研究就发现,87%有体位性头晕的人,都存在心电活动异常,可见这个“调节延迟”是重要诱因。
可别小看心律失常,长期下去危害不小:它会让心脏肌肉慢慢“变形”、扩大,比如持续性房颤患者,得心力衰竭的风险比普通人高5倍;更麻烦的是,异常电活动还可能掩盖冠心病、心肌病这些基础病,形成恶性循环。
那怎么早发现呢?教大家三步法:第一,仔细记发作的细节——什么时候犯的、持续了多久、有没有诱因(比如累着了、喝了浓咖啡);第二,用智能手表或手环测测静息时的心率波动;第三,首选72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心脏电生理检查。自己在家监测加上医生评估,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日常生活里,我们也能做些事儿预防:卧室温度保持在22-25℃,晨起别着急起床,先坐在床沿缓一会儿再下地;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大概一啤酒瓶盖),多吃香蕉、菠菜这些含钾多的食物;运动选太极、八段锦这种温和的,别做突然发力的动作;正念冥想能降低神经的“紧张度”,坚持3个月能帮身体调节更顺畅。
如果反复出现心悸、头晕,一定要及时找医生评估。现在医学挺发达的,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这些技术都能有效解决心律失常的问题。早识别、早治疗,才能降低远期并发症的风险——保护心脏健康,既要懂点科学知识,也要积极应对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