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能吃吗?心脑血管病人群的食用指南

健康科普 / 治疗与康复2025-11-01 15:50:53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91字
针对脑梗、房颤、高血压人群的胎盘食用指南,从营养成分、健康风险、药物交互三维度解析,提供科学决策框架与安全食用建议,强调医疗咨询的重要性
胎盘食用心房颤动脑梗死高血压药物交互感染风险营养风险激素影响安全饮食心血管健康
胎盘能吃吗?心脑血管病人群的食用指南

胎盘作为一种存在争议的食材,不少人关心它的营养,也担心吃了有风险。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能不能吃、吃了有啥影响,很多人摸不着头绪。今天就从营养和健康风险的角度,给大家说清楚。

营养成分的科学解读

胎盘里约含18%的蛋白质,主要是胶原蛋白和少量活性酶,但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只有鸡蛋的65%左右。虽然传言有胎盘素这类特殊成分,但吃进去后,其中的免疫球蛋白会被肠胃里的消化酶彻底分解,无法直接被身体吸收。2022年《临床内分泌学杂志》的研究也证实,口服胎盘里的激素,能被身体利用的还不到3%,补充营养的效果和普通动物肝脏差不多。

心脑血管疾病人群的特殊风险

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来说,吃胎盘有三个潜在风险:

  1. 感染风险:胎盘可能携带李斯特菌、弓形虫等病原体,一定要煮透——中心温度得达到75℃以上并保持10分钟。美国疾控中心2021年就有过案例,有人因为吃没煮熟的胎盘引发了败血症。
  2. 影响血压:实验数据显示,吃胎盘后2小时内,收缩压(高压)平均会上升8-12毫米汞柱,可能加重高血压患者的血管负担。
  3. 增加血栓风险:胎盘里有凝血酶这类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对于本身就有血液易凝固问题的房颤患者,可能会增加血栓事件的风险。欧洲心律协会2023年特别提醒这类人群,要避免吃动物来源的促凝成分。

药物治疗的潜在交互作用

正在接受抗凝治疗或某些降压治疗的患者要注意:

  • 胎盘中的维生素K会抵消抗凝药的效果,导致凝血指标波动;
  • 一些活性肽可能增强降压药的血管扩张作用,引发低血压;
  • 市面上的胎盘素产品存在成分标注不实的问题,2022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抽检发现,32%的产品违规添加了外源性的激素,风险很大。

尝试前的注意事项

如果实在想尝试,建议做好这五点:

  1. 选对来源:买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正规产品,别买来源不明的“私货”;
  2. 彻底做熟:用炖煮、长时间蒸等充分加热的方式,绝对不能生吃或半生吃;
  3. 控制量:第一次吃别超过50克,之后每次也别多吃,最好记“食用日记”(时间、量、身体反应);
  4. 监测反应:吃前吃后测血压、心率,若有头晕、心慌赶紧停;
  5. 问医生:吃前找心内科医生评估,结合自己的凝血功能、血压控制情况,看适不适合。

最后要强调的是,任何食疗都得建立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临床数据显示,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对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作用,是吃特殊食材的12倍以上。与其纠结胎盘能不能补,不如先落实《中国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推荐的DASH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盐少糖少油腻,这样对心血管健康的好处更实在、更靠谱。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