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判断出血的位置很关键——出血的样子和身体里消化道的结构特点直接有关。我们的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分成上下两部分,这个韧带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连接的地方,位置大概在腰背部上方一点的范围。正是这个结构分界,让上下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原因和处理有很大不同。
出血颜色里的“位置密码”
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出血的典型表现是黑得像柏油的大便——这是因为血液里的血红蛋白铁遇到胃酸,变成了硫化铁。要形成这种黑便,血液得在消化道里停留至少35分钟;如果出血速度超过每分钟1毫升,就能看到明显的柏油样便。而下消化道(从空肠远端到直肠)没有胃酸,血液里的血红蛋白没被破坏,所以大便会是鲜红或暗红色。
但也有“反常规”的时候:如果上消化道突然大量出血(超过1000毫升),血液快速通过消化道,来不及变成硫化铁,就会出现暗红色血便;如果下消化道慢慢渗血(每分钟不到0.5毫升),血液在肠道里存得久了,也可能变成黑便。这时候要结合“呕血”判断——大概70%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会吐血,如果吐的是像咖啡渣一样的东西,说明血已经和胃液混合过了,更提示是上消化道的问题。
为什么要分清“上下”?解剖的意义
屈氏韧带不只是“划界限”,它往远端5厘米内的血管分支少、侧支循环也少,所以这个部位出血的话,约60%的人会在第一次出血后48小时内再次出血,比其他部位的复发率高很多。而且上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也不一样:上消化道最常见的是消化性溃疡(占40%-50%)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占10%-15%);下消化道多是血管畸形(30%)或结肠憩室(20%-35%)——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急性出血时,先做这几步
遇到消化道出血,现场急救要记住ABC原则:先保证呼吸顺畅(比如别让呕吐物呛到气道),赶紧扎针建立静脉通路,同时监测心跳、血压。躺的时候选45度半卧位,这个姿势能让门静脉压力降2-3毫米汞柱,还能保证大脑的血液供应。禁食禁水要看情况——如果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或者心率超过120次/分,就得完全禁食禁水,可能还需要插鼻胃管。
医生还会关注这些指标:每小时尿量要超过每公斤体重0.5毫升,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12厘米水柱,6小时内乳酸清除率要下降10%以上。输血别“补太多”,只有当血红蛋白低于70克/升时才输,目标维持在70-90克/升就行,输太多反而容易再出血。
诊断要“赶时间”,胃肠镜是金标准
要明确出血位置,胃肠镜是最准的。如果血压心跳稳定,要在出血后24小时内做;如果一直出血(比如心率持续超过110次/分、收缩压低于95毫米汞柱),先急救稳定一下,12小时内就得紧急做。出血后24小时内做检查,能更清楚看到正在出血的血管(几率是晚做的2.35倍),内镜治疗的成功率也能高40%左右。
一些人要提前预防:长期吃止痛药(比如布洛芬这类NSAIDs)的人,要一起吃质子泵抑制剂(PPI);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要根治;肝硬化患者要定期查有没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饮食上要吃低纤维、少渣的,每天膳食纤维别超过10-15克,避免刺激肠道。
别忽视“小出血”,早查早治是关键
不管是哪种消化道出血,哪怕只出了一点血,都是身体的“异常信号”,必须做全面检查。临床数据显示,18%的初次少量出血患者会在3个月内发生迟发性大出血,及时干预能把再出血风险降低65%。所以千万别因为“出血量少”就掉以轻心——哪怕是偶发的黑便或便血,都要尽快找医生明确原因,早查早治才能避免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