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黏膜损伤的救治需要多方面配合,根据《消化道出血管理国际共识》,治疗要遵循标准化流程。
一、分阶段让肠胃“休息”与饮食调整
损伤发生后要分阶段让消化道休息:
- 急性期禁食:出血后的前24小时严格不能吃任何东西,靠输液补充营养;
- 流质过渡期:出血停止后,慢慢开始喝米汤、藕粉这类温和、不刺激胃的流质食物;
- 半流质过渡:症状缓解48小时后,换成稀粥、面条等容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 研究显示,个性化的禁食方案能让住院时间缩短近2天,具体要根据胃镜检查结果调整。
二、维持血压和循环稳定的治疗
要通过输液等方式保持身体循环稳定:
- 先补晶体液:优先输生理盐水之类的晶体液,按体重快速输注;
- 必要时输血:如果血红蛋白低于70g/L,就得输血;
- 监测指标:保持血压和静脉压力在正常范围。 最新研究证实,用目标导向的治疗能降低23%的再出血风险,需要配合医生监测循环情况。
三、分步骤止血
根据损伤程度选止血方法:
- 药物止血:局部用凝血酶类药物,要放在25℃以下保存;
- 灌注止血:通过胃管打进去4℃的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
- 内镜治疗:首选氩离子凝固术(APC),止血成功率92%;
- 介入治疗:如果内镜止血没成功,用动脉栓塞术,成功率85%。 要注意:APC治疗的穿孔风险只有0.3%,比传统热探头治疗安全很多。
四、调节胃内酸度
抑酸治疗要让胃内保持合适的酸碱度:
- PPI方案:先用PPI类药物静脉推注,再持续泵入;
- 新型抑酸药:还有一种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起效快一半。 研究显示,让胃内pH保持在6以上,能降低58%的再出血风险。新型抑酸药效果稳定,现在慢慢成为备选。
五、随时监测与康复指导
治疗期间要系统监测身体情况:
- 生命体征:每小时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 实验室指标:每6小时查血红蛋白、乳酸水平;
- 内镜复查:高危患者(比如Rockall评分≥5分)要在24-48小时内复查胃镜。
康复期要注意:
- 饮食从流质到正常要5-7天;
- PPI类药物要吃4-8周,逐渐停药;
- 根除幽门螺杆菌能降低70%的复发风险。
 
紧急预警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刻就医:
- 呕血量突然变多或颜色变深;
- 黑便次数增加,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心跳加快;
- 精神恍惚、昏迷,或者尿量明显减少。
现在规范治疗的话,大多患者2-3周就能让胃黏膜长好。预防复发要注意别用布洛芬之类的NSAIDs药物,保持规律作息,还要在医生指导下慢慢恢复饮食。总的来说,急性胃黏膜损伤的救治要一步步来,配合医生做好每一步,才能更快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