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发现大便有暗红色血或者像柏油一样的黑便时,第一反应是痔疮,但其实得警惕更深层的问题——胃溃疡出血。胃黏膜是胃的“保护屏障”,如果长期被胃酸、胃蛋白酶侵蚀形成溃疡,就可能伤到血管引发出血。血液在胃肠道里被消化分解后,会变成柏油样的黑便;如果出血又多又快,没来得及代谢,就会排鲜红色血便。要注意的是,如果黑便持续超过3天,或者一次出血量超过50毫升(大概一汤匙),得赶紧去医院检查。
疼痛转移:神经“发错”的疼信号
胃溃疡的疼不一定只在肚子里,大概15%的患者会出现“牵涉痛”——也就是疼的位置不对。这是因为内脏神经的特点:控制胃的内脏大神经和控制膈肌、胸膜的躯体神经,在脊髓的T8-T10节段“交叠”了。当溃疡刺激胃的神经末梢,大脑可能把疼的信号“发错位置”,让人觉得胸口或者肩膀后面疼。如果溃疡穿破胃壁伤到周围组织,还会直接刺激膈肌,引发像胸膜炎那样的放射性疼,这种“跨部位”的疼很容易误诊。
跨系统症状:别被“表面现象”骗了
如果既有胸痛又有便血,医生得从多个系统排查。消化科方面,除了胃溃疡,肠道血管畸形、炎症性肠病、结肠息肉都可能出血;呼吸科方面,肺栓塞、胸膜炎甚至带状疱疹早期,也会有类似症状。因为症状会“跨系统”,所以胃镜、结肠镜、胸部CT这些检查都可能用到。尤其是胃镜,既能直接看到溃疡的样子(比如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伤口),还能取组织活检排除胃癌之类的恶性问题。
现代坏习惯:悄悄“腐蚀”胃黏膜
现在很多人的坏习惯会大大增加得胃溃疡的风险。长期压力大,皮质醇水平高,会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功能;吃太咸会让幽门螺杆菌更容易“扎根”——这种菌是60%-80%胃溃疡的“罪魁祸首”。还要注意,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常用的退烧药、止痛药)的人,得溃疡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5倍。还有,吸烟会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喝酒会直接伤胃黏膜——这些现代生活的“坏习惯”,正在改变胃溃疡的发病情况。
科学应对:出现症状先做这3步
如果有持续的上腹部不舒服或者异常出血,建议按“三步法”处理:第一,先吃流质食物(比如粥、藕粉),减少对胃的刺激;第二,记下来症状什么时候犯、什么因素诱发的(比如吃了什么、吃了药、情绪不好);第三,带着完整的病史资料赶紧去医院。医生会根据症状选检查,一般首选胃镜。治疗时要严格听医生的话调整用药,尤其是正在吃抗血小板药(比如阿司匹林)或抗凝药的人,一定要让医生指导调药。
预防到位:5招守住胃健康
预防胃溃疡要建“多重防护墙”:第一,用分餐制减少幽门螺杆菌传播——这种菌主要通过口对口(比如共用餐具)或粪对口传播;第二,别长期吃伤胃黏膜的药(比如非甾体抗炎药);第三,规律作息缓解压力,每天睡7-8小时;第四,定期做消化道检查——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消化道症状的,建议直接做胃镜。饮食上,多吃西兰花、卷心菜这类含硫代葡萄糖苷的食物,有助于修复胃黏膜;还要少喝含咖啡因的东西,咖啡、浓茶每天的咖啡因别超过200毫克(大概一杯普通咖啡的量)。
总之,胃溃疡的症状可能“藏”得很深,比如伪装成痔疮出血、胸痛,但只要我们留意身体的异常信号,改掉伤胃的坏习惯,做好预防和早筛,就能把它的风险降到最低。出现问题及时找医生,科学应对才是保护胃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