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里,胃镜就像消化道疾病的“火眼金睛”——这根直径仅1厘米的软管,前端装着高清摄像头,能实时把胃内影像传出来,再配合活检钳取组织样本,让医生像亲自钻进胃里一样,清清楚楚看到黏膜的变化。根据最新权威医学指南,胃镜已经成为诊断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首选方法。
六大类疾病,胃镜一查就明
- 炎症性疾病:急性胃炎会看到黏膜发红、肿起来;慢性萎缩性胃炎则是黏膜变薄,能清楚看到下面的血管;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还会有特征性的黏液斑。
- 溃疡病变:胃溃疡典型的样子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黏膜缺损,边缘整整齐齐,底部覆盖着白苔,要注意和恶性溃疡区分开。
- 肿瘤筛查:胃癌早期可能只是黏膜颜色变了、局部有点硬,中晚期会有明显的肿块或溃疡;胃镜加活检的确诊率能达到95%以上。
- 血管病变:胃底静脉曲张像蚯蚓一样弯弯曲曲扩张;Dieulafoy病变则是黏膜下血管异常。
- 动力障碍:胃食管反流病会看到食管下段黏膜有破损;贲门失弛缓症会有典型的形状变化。
- 特殊异物:误吞的硬币、鱼刺等异物,能直接找到位置并取出来。
检查流程,一步步讲清楚
术前准备:做好3件事
- 检查前6小时禁食禁水,避免呕吐呛到;
- 高血压患者要把血压控制在180/110mmHg以下;
- 凝血功能不好的人,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
检查过程:5个阶段
- 摆体位:左侧卧位,咬住牙垫防止镜管伤到嘴巴;
- 局部麻醉:喉咙喷麻药,减少恶心反射;
- 插镜管:从口腔进入,顺着食管、胃,一直到十二指肠;
- 仔细看:按规范顺序检查每个部位;
- 取标本:可疑病变处取2-4块组织送化验。
检查通常要8-15分钟;无痛胃镜会打静脉麻醉,做完得额外观察30分钟等清醒。
新技术让胃镜更“贴心”
2023年临床用了3个新方法,体验更好:
- 窄带成像技术(NBI):用特殊光波增强血管显影,能更早发现早期癌变;
- 放大内镜:能放大100倍看细胞级结构,像“用眼睛做活检”;
- 胶囊胃镜:吞个胶囊就能完成全胃检查,适合怕插管的人。
检查后,这些事要注意
- 2小时内别吃东西、喝水,防止呛到;
- 出现胸痛、呕血等异常,立刻去医院;
- 做了活检的人,3天内别剧烈运动;
- 无痛胃镜得让家属陪着回家,别自己开车。
关于胃镜的3个误区,别信!
- “胃镜会致癌”?假的! 医用胃镜都经过严格灭菌,根本没有致癌风险;
- “年轻不用查”?错! 现在胃癌越来越年轻化,近年数据显示年轻患者占比持续上升;
- “症状消失就不用查”?大错! 早期胃癌通常没特别症状,定期筛查才是关键。
胃镜的价值,不止是“查病”
最新研究发现,结合新型影像技术的胃镜,能把早期癌变检出率提升到82%。消化内科专家建议,除了常规体检,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做胃镜:
- 持续消化不良超过4周;
-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 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 长期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
根据国家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项目数据,规范胃镜筛查能让胃癌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做胃镜,有家族史的人缩短检查间隔。检查时保持平稳呼吸、配合医生调整体位,能明显让过程更舒服。
说到底,胃镜的核心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规范筛查,能把消化道疾病扼杀在早期,大大改善预后。检查前一定要和医生充分沟通病史、用药情况,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