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早期症状和很多良性胃病(比如胃溃疡、胃息肉)高度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做好鉴别诊断对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我国每年贲门癌的发病率约为6.8/10万,不少患者因没及时区分良性病与癌症,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胃溃疡:疼痛有规律,和贲门癌不一样
胃溃疡是最常见的良性胃病,和贲门癌的核心区别在“疼痛规律”。典型的胃溃疡疼痛有明显节奏——吃完东西0.5-1小时会疼,之后慢慢缓解,而且这种疼痛会反复出现(比如饿的时候不疼、吃了才疼);但贲门癌的疼痛是持续的、没规律的,说不上什么时候发作,也没有“吃了缓解”的特点。做胃镜时,胃溃疡的边缘整齐、底部干净;而贲门癌的溃疡边缘乱七八糟,表面凹凸不平,一眼就能看出“不正常”。
胃息肉:体积越大,癌变风险越高
胃息肉是胃黏膜上的“小肉疙瘩”,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癌变风险和大小直接相关——直径超过2cm的腺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比1cm以下的高5倍。做胃镜能轻松区分:胃息肉表面光滑,大多有个“小尾巴”(带蒂),摸起来软软的;而贲门癌的病灶一般“扎根”在胃壁上(广基),表面粗糙、质地硬。如果是大的、有风险的息肉,需要用内镜切掉,再做病理检查确认有没有癌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离癌变就差一步
这个病变是贲门癌的“癌前状态”——细胞已经变“异型”了,但还没突破胃黏膜的基底膜。2022年《消化道肿瘤前病变管理共识》建议,确诊后每3-6个月要做一次高分辨胃镜复查。做胃镜时能看到黏膜结构乱了,再结合免疫组化检查,就能判断有没有往癌症发展的风险。
胃淋巴瘤:病灶不止一个,常和幽门螺杆菌有关
原发性胃淋巴瘤是少见的胃恶性肿瘤,大概占胃恶性肿瘤的3%-5%。它的特点是病灶多(多灶性),做胃镜能看到胃里像铺了鹅卵石,或者有很大的皱襞;而贲门癌的病灶一般集中在一个地方。另外,约60%的MALT淋巴瘤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有些患者的病情能好转。
现在常用的诊断技术
医生诊断贲门癌主要靠三种方法,精准又高效:
- 高分辨胃镜:带NBI功能的高分辨胃镜能把胃黏膜的微血管看得清清楚楚,癌变的地方血管网歪歪扭扭,黏膜结构也不对,早期病灶很难“藏起来”。
- 靶向活检:在可疑的地方,从四个方向取4-6块组织(四象限活检),再做免疫组化检查(比如查CK7、CDX2这些指标),能让诊断更准确,避免漏诊。
- 血清学检查:查血清里的胃蛋白酶原,如果PGI/II比值小于3,说明可能有萎缩性胃炎,这类人得贲门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8倍;同时查幽门螺杆菌,也能辅助判断风险。
早诊早治:关键是“早”
如果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上腹部不适,或者吃饭时有咽不下去、堵得慌的感觉,一定要赶紧去检查——这些可能是贲门癌的早期信号。数据显示,早期贲门癌用内镜治疗后,5年生存率能达到90%;而晚期的话,5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定期做胃镜筛查,能让高危人群的死亡率降低40%-50%。
诊断的流程:一步步来
医生通常会按以下步骤明确诊断:
- 首诊:先查胃蛋白酶原和幽门螺杆菌;
- 高危人群(比如有萎缩性胃炎、胃蛋白酶原比值异常的):直接做高分辨胃镜;
- 发现可疑病灶:马上做靶向活检;
- 病理结果出来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比如内镜切除、手术等)。
总的来说,贲门癌的早期症状和良性胃病很像,但通过观察疼痛规律、做胃镜、活检等方法,能准确区分开。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核心——有不舒服别拖延,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才能把癌症“拦在早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