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耳道持续红肿、疼或者痒,可能是得了外耳炎——这是耳鼻喉科很常见的疾病。根据发病时间和病情特点,外耳炎能分成几种不同类型,每种的表现和危险程度都不一样,了解这些类型有助于早发现、早处理。
急性外耳炎:突然发作的“耳痛警报”
突然发作的耳道烧灼感、疼痛是主要表现,随着炎症加重,疼痛会越来越厉害,甚至影响吃饭、说话。医生检查会发现耳道皮肤整体发红、肿,还有分泌物堵在里面,让耳道变窄;部分人还会有耳鸣、听力下降的情况。常见原因包括耳道进水、过度清洁破坏了皮肤屏障等。数据显示,夏天比冬天发病率高很多,所以夏天要特别注意防护。
慢性外耳炎:“反反复复”的耳痒困扰
主要表现是耳朵一直痒,还会有耳道皮肤变厚、掉皮屑,以及分泌物堆积。长期发炎可能导致耳道变窄,慢慢出现听力下降。研究发现,经常掏耳朵的习惯和慢性外耳炎反复发作关系很大,78%的患者都有过度清洁耳朵的情况——耳朵本身有自洁能力,一旦被破坏,局部环境变了,就容易一直发炎。
坏死性外耳炎:危险的“重症类型”
主要发生在糖尿病患者或其他免疫力低的人身上,表现是耳朵特别疼,还有臭臭的分泌物,可能连面神经都会受影响(比如嘴角歪、眼睛闭不上)。这种外耳炎会往周围组织扩散,进展很快,严重的会危及生命。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得这种外耳炎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很多,所以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如果耳痛持续加重,或者出现面瘫等神经症状,一定要立刻去医院。
科学防治:护好耳朵的关键
1. 学会识别症状
- 急性期:突然耳朵疼,伴随耳道红肿、听力下降;
- 慢性期:耳朵一直痒,有皮屑,听力慢慢变差;
- 坏死性:耳朵特别疼,有臭分泌物,还出现面瘫等神经症状。
2. 预防复发的小技巧
- 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或洗澡后及时把耳道里的水弄干(比如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沾一下,但别捅太深);
- 别过度清洁:耳垢本来就有保护作用,不用经常去掏,更别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
- 管好基础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避免免疫力下降。
3. 这些情况一定要去医院
- 持续耳痛超过24小时;
- 出现异常分泌物(比如脓性、带血的);
- 听力突然下降或者耳朵嗡嗡响(耳鸣)。
医生一般会用专业的耳内镜检查来确诊外耳炎,自己乱用药可能会掩盖病情,尤其是如果鼓膜有问题,有些药还可能损伤耳朵。治疗的时候别让耳道碰到水,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开点耳道护理的东西。
耳朵健康需要好好维护,别因为不当操作(比如乱掏耳朵)让耳朵受伤。如果耳朵不舒服,及时去耳鼻喉科找专业医生看,规范治疗才能保证好的效果——毕竟耳朵是很脆弱的器官,早重视才能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