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便里有鲜红或暗红色的血,可能是消化系统出了器质性问题。医学上把小肠、结肠和直肠这些位置的出血叫做下消化道出血,每天可能流失500到2000毫升的血。临床数据显示,突发便血的病例中,约37%是肠道炎症引起的,28%和肿瘤有关,还有15%是血管异常导致的。
下消化道出血的三大常见原因
- 肠道炎症
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会出现连续的炎症,要是炎症伤到血管,就可能出血。研究发现,体内炎症指标(比如C反应蛋白)越高,出血的风险就越大,指标异常升高时,出血概率会明显增加。 - 肠道肿瘤
结直肠癌这类肿瘤长大时,表面的血管更容易破裂。数据显示,当肿瘤直径超过3厘米,血管破裂的概率会明显上升,这和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会局部浸润生长有关。 - 血管畸形
肠道里的血管如果先天或后天结构异常(比如Dieulafoy病变),遇到某些诱因(比如吃硬东西、用力排便)就可能突然破裂。这种出血往往量大,而且不容易自己止住,得赶紧送医。
失血带来的全身影响
持续便血可能引发多系统问题:
- 血容量不足:如果失血量超过全身血液的20%,可能会出现心跳变快、手脚冰凉、头晕甚至休克的症状,得紧急输液补充血容量。
- 代谢紊乱:长期不能正常吃饭会导致电解质紊乱,比如钾、钠指标异常,可能影响神经和肌肉的功能(比如手脚无力、抽筋)。
- 营养问题:一直出血会耗掉体内的铁,引发缺铁性贫血(比如乏力、脸色苍白);同时蛋白质流失还会影响身体组织的修复,比如伤口长不好。
怎么应对下消化道出血?
遇到突发的下消化道出血,要分阶段处理:
1. 现场先这么做
让患者平躺着,把腿稍微抬高(增加回心血量),尽快叫救护车。如果有条件,医生会先扎针输液,一开始优先用晶体液(比如生理盐水)补充液体,再根据血压、心率等情况调整。
2. 院前和急诊的准备
急诊医生会先评估生命体征(比如血压、心率、呼吸),同时做血型鉴定、凝血功能检查这些必要项目。研究证实,早期用抗纤溶药物能降低正在出血患者的死亡风险。
3. 找准原因再治
肠镜是找出血点的首选方法,现在的放大内镜、染色内镜还能更清楚地发现血管畸形。根据出血的类型,医生会选不同的治疗方式:
- 内镜下热凝治疗:适合血管直径小于3毫米的出血,用热能量把出血点凝住。
- 金属夹闭合术:用来处理正在出血的动脉,成功率能达到89%,就像用夹子把出血的血管夹住。
- 血管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做动脉造影找到出血的血管,再用栓塞的方法把血管堵住止血。
这些误区要避开
很多人对消化道出血有误解,得澄清:
- 呕血一定是上消化道的问题? 不对。下消化道大量出血时,血液反流到胃里,也会让人呕吐出咖啡样或血性物质,得做内镜才能明确是上还是下消化道的问题。
- 只靠药物就能止血? 不行。止血药只是辅助,必须配合物理止血(比如内镜下夹闭、热凝)或介入治疗,否则很难止住活动性出血。
- 症状好了就不用治了? 错。约30%的患者会再次出血,就算便血停了,也得定期复查肠镜、评估病情,避免复发。
现在医学已经有了“急诊评估-内镜干预-介入治疗”的多学科救治体系,规范治疗能明显降低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如果有持续便血,还伴随全身症状(比如头晕、乏力、心跳快),一定要尽快去能综合救治消化道出血的医院看病,别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