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腹痛别硬扛!这4大病因需警惕!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25 10:19:32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74字
突发腹痛常见病因包括肠梗阻、急性肠胃炎、胆结石及胃溃疡,轻症可观察处理,持续性疼痛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病变,掌握初步应对措施和预警信号对健康至关重要。
肠梗阻急性肠胃炎胆结石胃溃疡腹痛消化系统疾病急诊处理腹胀呕吐饮食管理
突发腹痛别硬扛!这4大病因需警惕!

突发性腹痛是生活中常见的急症,病因复杂、症状多样。提前了解常见病因特点和初步处理方法,能帮大家遇到情况时做对事,避免病情恶化。

一、肠梗阻——肠道的“交通堵塞”

肠道里的内容物通不过去时,会引发阵发性绞痛、腹胀、呕吐,甚至停止放屁排便。常见原因分两种:一种是“物理堵”(比如肠粘连、肿瘤压迫、肠子拧在一起),叫机械性梗阻;另一种是肠子“不动了”(比如肠麻痹)导致的功能性梗阻。典型表现是肚子上能看到肠子鼓起来的形状(肠型),还会动,听肚子会有高调的“咕噜噜”声(肠鸣音)。要注意,肠梗阻早期别用强效止痛药,不然会掩盖病情变化。

二、急性肠胃炎——吃坏东西引发的黏膜炎症

吃了不干净的食物,细菌毒素或病毒会让胃肠黏膜发炎,主要表现是突然肚子痛、恶心呕吐、拉肚子,还可能发低烧。一般吃了有问题的东西后6~48小时发病,80%的人对症治疗后72小时内就能缓解。要警惕脱水风险,尤其是小孩和老人,得及时补点水(比如淡盐水),别让身体缺水。

三、胆结石——胆道里的“定时炸弹”

胆囊里的结石掉出来堵住胆管时,会引发右上腹剧烈疼痛,还会往肩膀、后背串着疼,同时伴恶心呕吐。典型发作大多和吃太油腻的食物有关,如果疼超过30分钟,就得小心是急性胆绞痛。据检查数据,约15%的成年人有胆结石但没症状,但要是出现疼、吐这些表现,得赶紧处理。

四、胃溃疡——胃黏膜的“保护层破了”

胃酸太多或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受损,会导致胃壁形成慢性溃疡。典型表现是吃完饭后2~3小时,上腹部出现烧灼样疼痛,而且会周期性发作(比如换季时容易犯)。研究发现,70%~90%的消化性溃疡都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规范治疗杀掉这种细菌,能大大减少复发。

五、突发腹痛的规范处置流程

  1. 病情评估:先记清楚疼的时间(什么时候开始的)、部位(右上腹?右下腹?)、性质(绞痛?胀痛?),还有没有吐、拉、发烧这些伴随症状。比如右下腹麦氏点(肚脐和右胯骨尖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处)压着疼,可能是阑尾炎;左下腹一直疼,得排除憩室炎。
  2. 物理干预:早期肠子痉挛(比如吃了凉的东西突然疼),能用温毛巾敷肚子(温度别超过40℃);但要是怀疑腹膜炎(比如疼得不敢碰肚子),就别敷了。另外,别随便按肚子,防止阑尾穿孔这类并发症。
  3. 药物使用:解痉药得听医生的,别自己吃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消化道出血);小孩不能用阿托品这类药,会影响中枢神经(比如导致昏迷)。

六、必须急诊的危险信号

只要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立刻去医院:

  • 疼得特别厉害,一直不缓解;
  • 肚子摸起来硬邦邦的,像木板(板状腹);
  • 吐血或拉黑便;
  • 发烧超过38.5℃;
  • 晕乎乎的、意识不清。

这些表现可能意味着肠坏死、消化道穿孔或感染性休克,得在60分钟内完成急诊检查,不能耽误。

七、预防突发腹痛的科学方法

  1. 饮食管理:遵循“三低一高”(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别暴饮暴食。研究显示,每天吃超过300克蔬菜,能让肠胃疾病风险降低25%。
  2. 习惯调整:保持规律作息,别让压力太大(可以用心率变异性检测评估压力是否正常);戒烟限酒能让胃溃疡复发率下降40%。
  3. 筛查方案: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腹部超声;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每3~5年做一次胃肠镜,早发现问题早处理。

突发腹痛的处理要把握“观察时限”——如果疼超过6小时没缓解,或出现发烧、吐血等全身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临床数据显示,早期诊断能让并发症发生率降低60%。建议大家学一点基础症状识别,但千万别自己吃药掩盖病情,专业医疗评估才是安全的关键。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