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虽然可能是肺癌晚期的表现之一,但并不是所有头晕都和肺癌有关——只有当肺癌出现颅内转移(需CT等影像学确认),并且伴随手脚无力、说话不清楚等神经症状时,才可能引发头晕。根据《中国肺癌诊疗指南》的数据,每1000个因为单纯头晕去看病的人里,最后确诊肺癌颅内转移的还不到5个。其实生活中更常见的是这三类非恶性原因:
- 耳朵平衡系统出问题:约占头晕病例的40%-50%,典型表现是躺下来、起床或转头时突然感觉天旋地转,还可能恶心、出汗;
- 颈椎问题引起的头晕:颈椎老化压迫了给大脑供血的血管,通常脖子发紧、转不动,动脖子时头晕更明显;
- 药物引起的头晕:一些治心脏病的常用药可能会导致头晕,每10个吃这类药的人里,大概有2-3个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出现头晕时,先不用慌,建议先做些基础检查:比如测测躺着和站着的血压有没有差别(排除体位性低血压)、拍个颈椎片(看看颈椎有没有压迫血管),再和医生说说正在吃的药——很多头晕其实是这些常见原因引起的。如果头晕越来越严重,还伴随头痛、手脚不听使唤、说话不清楚,再考虑做头部CT或核磁。
咳黑痰的情况也不用过度紧张,要分情况看。我们的气道里有纤毛,每天能排出10-30毫克吸进去的颗粒物,黑痰主要和这三类情况有关:
- 近期接触了太多颗粒物:比如最近在粉尘多的环境里工作、吸了很多雾霾,或者突然增加了吸烟量,气道里的颗粒物攒多了,痰就会变黑;
- 急性炎症发作:比如得了急性支气管炎,炎症分泌物混着吸入的颗粒物,也会形成黑痰;
- 戒烟后的正常反应:有些人戒烟后,气道纤毛开始修复,脱落的老化组织混着痰,会暂时出现黑痰,一般过段时间就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黑痰持续超过8周,而且你是长期吸烟、经常接触粉尘(比如矿工、厨师)的高危人群,最后查出肺部有问题的概率大概7%-8%。这时候建议40岁以上长期吸烟的人,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但偶尔咳几次黑痰,比如刚吸了雾霾或多抽了几根烟,不用太害怕。
肺里发现多发结节是很多人体检时会遇到的情况,其实大部分是良性的,关键看结节的分布: | 结节分布情况 | 良性概率 | 常见良性原因 |
---|---|---|---|
分散在肺里各个地方(随机分布) | 52% | 炎症留下的肉芽肿、尘肺 | |
沿着支气管或血管走形分布 | 38% | 转移瘤、淋巴瘤(但这两类是恶性,不过概率低) | |
好几颗长在一起(聚集性分布) | 65% | 以前感染留下的旧病灶、真菌病 |
这里要划重点:如果多发结节是分散在肺里、大小不一样的,良性的可能性更大。临床针对多发结节有个“3-2-1原则”:先等3个月复查CT,看看结节有没有长大或变形状;接下来2年内定期做CT监测——如果2年内结节没变化,基本就是良性的;如果有长大或形态变丑(比如出现毛刺、分叶),再取其中一个结节做病理检查(比如穿刺),不用一开始就做创伤性检查。
面对这些症状,很多人会陷入“是不是得了肺癌”的焦虑,其实可以试试这三个科学方法缓解:
- 动态监测症状:拿个小本子或手机备忘录,记下来症状的细节——比如头晕是在早上起床时发作还是熬夜后?咳黑痰有没有伴随咳嗽、发烧?症状是越来越严重还是时好时坏?研究显示,85%的非特异性症状(比如偶尔头晕、偶尔咳点痰)在1-2个月内会自然缓解;
- 循序渐进做检查: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做PET-CT、穿刺这些贵的检查,先做胸片、超声、血常规这些基础检查——比如咳黑痰可以先查个痰常规,头晕可以先测血压、查颈椎片,根据结果再决定要不要做更高级的检查;
- 了解肿瘤的“时间尺度”:肿瘤不是一天长大的,比如早期肺癌平均要400-600天才能长大一倍(也就是从1厘米长到2厘米需要1年多),所以偶尔的小症状不会突然变成晚期肺癌,给自己一点观察的时间。
最后要特别提醒:不管症状多轻,自我观察都不能代替医生的判断。如果出现这些预警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呼吸科:比如咳血(痰里带血或直接咳鲜血)、不明原因消瘦(1个月内瘦了5公斤以上)、持续胸痛(超过2周,休息后不缓解)、呼吸困难(爬楼梯或走路就喘)。不过也不用太怕——现在早期肺癌筛查很成熟,经规范筛查发现的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能达到80%-90%,关键是要建立“科学观察+规范检查”的健康管理模式:不忽视症状,也不被症状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