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持续干咳、痰中带血这些警示症状时,选对检查流程特别重要。传统胸片有个明显缺点:小于1.5厘米的病灶,能查到的不到30%,但早期肺癌结节大多才8-11毫米,刚好容易漏。现在常用的低剂量螺旋CT(LDCT),辐射只有常规CT的20%-30%,却能把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提到90%以上。还有权威研究发现,用LDCT筛查高危人群,能让肺癌死亡率下降25%,这也是它成为筛查“金标准”的关键原因。
这些情况,可能需要做穿刺活检
以下几种情况,通常需要做穿刺活检来明确情况:
- 晚期患者要明确分型:如果肿瘤已经转移,或者位置特殊没法手术,得通过穿刺取组织做病理,才能确定像EGFR、ALK突变这样的分子类型,这是后续治疗的基础。
- 术后监测复发:如果术后又长了新结节,得靠穿刺病理确认是不是转移,这直接决定接下来怎么治。
- 疑难病例分不清:如果CT等影像看起来不典型,或者没法确定是炎症还是肿瘤,穿刺能帮忙鉴别。
要注意的是,穿刺可能有风险,比如15%-30%的人会出现气胸,5%-10%会有出血;如果结节小于1厘米,穿刺能查到阳性结果的概率不到40%,这种情况通常先定期复查更稳妥。
CT影像里的“好坏信号”要会看
做CT检查时,要重点看结节的这些特征: 恶性的“坏信号”:边缘像花瓣一样分叶(80%是恶性的)、边缘有细毛刺(70%以上恶性结节会有)、结节周围有血管聚过来(说明肿瘤在吸收血液营养)、结节里有空泡(可能是早期腺癌)。 良性的“好信号”:钙化均匀,比如像“爆米花”一样的钙化;边缘光滑整齐;定期复查很久都没变化。
另外,PET-CT能看结节的代谢活性:如果SUV值(一种衡量代谢的指标)超过2.5,恶性概率会明显升高,但要注意,炎症也可能让SUV值变高,会有“假阳性”。
发现结节后,别慌,这么做
发现肺部结节先别慌,其实大部分结节是良性的:5毫米以下的结节,恶性概率不到1%;5-8毫米的,3个月后复查CT;8毫米以上的,建议2个月复查或者进一步检查。
生活上可以这样调整,帮身体“抗结节”:
- 每天吃够500克新鲜蔬果,比如柑橘类(补维生素C)、深绿色或橙色蔬菜(补β-胡萝卜素);
- 每天吃的优质蛋白按体重算,每公斤体重吃1.2克,比如鱼、鸡、豆制品这些;
- 不管是香烟还是电子烟,含尼古丁的都要戒,还要远离二手烟;
- 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都行。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管什么检查结果,都要让胸外科、呼吸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医生一起判断,千万别自己看报告瞎猜。而且早发现真的很重要——如果是早期I期肺癌,5年生存率能到80%-90%,所以规范筛查、及时检查,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