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篮球时突然胳膊“筋疼”,其实是肌肉超负荷工作发出的“求救信号”。数据显示,篮球运动中约37%的损伤是肌肉拉伤,其中21%集中在上肢——比如手臂、肩膀附近的肌肉。这种疼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往往和三个“用力不对”的问题有关。
为什么会胳膊筋疼?三个“藏在用力里”的原因
- 没热身就上场,肌肉“变僵硬”——肌肉像橡皮筋,凉的时候弹性差。没热身的话,肌肉的“粘滞性”会增加15%-20%(就是更“僵”),一发力容易被拉到。正确的热身得“动起来”:比如肩关节顺时针绕圈、扩胸摆臂,连续做8-10分钟,让心跳维持在“有点喘但能说话”的程度(大概是最大心率的60%-70%),把肌肉“捂热”再打球。
- 练得太猛,肌肉“累到裂”——肌肉纤维的小损伤会“攒起来”。比如一天投500次篮,反映肌肉损伤的指标(肌酸激酶)会明显升高。其实应该“分组练”:练20分钟,歇5分钟拉拉伸,单次训练别超过90分钟,给肌肉“缓口气”的时间。
- 动作歪了,肌肉“被拽疼”——投篮时前臂转得太厉害(比如旋前超过45度),负责旋转的旋前圆肌会承受3倍的压力,很容易拉到。标准姿势要注意:手腕弯成90度(像“托着球”),胳膊肘弯120度左右(别完全伸直),肩膀尽量展开(差不多180度),别让前臂“拧着劲”发力。
怎么判断是不是肌肉拉伤?三个“一看就懂”的信号
胳膊疼的时候,先对照这三点:① 疼得突然——比如投篮瞬间猛地刺痛,还带着“被牵拉”的感觉,疼度大概是10分里的4-6分(比如“疼得皱眉头,但还能忍”);② 胳膊用不上力——肩膀转不动,投篮轨迹歪得厉害(比如原来能投进的球现在偏出筐外);③ 胳膊肿起来——伤的地方鼓个“鹅蛋包”,用手摸能感觉到“条索状”的硬筋(像一根绷紧的线)。
疼的时候该怎么办?分步骤“救肌肉”
- 急性期先“稳住”——立刻停止打球,用冰袋敷10分钟(能少肿35%),用弹性绷带轻轻裹住肿的地方(别太紧,不然勒得慌),把胳膊抬到比心脏高的位置(比如用枕头垫着)——这就是常用的“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抬高)。
- 看严重程度“对症下药”——① 一级拉伤(少量肌纤维断了):72小时后可以做“静态收缩”(比如用手推墙,胳膊别弯);② 二级拉伤(部分肌束断了):得歇2-3周,戴护具固定;③ 三级拉伤(肌肉完全断了):赶紧去医院,可能要手术。
- 慢慢康复,别着急——前3-5天,做“不动的收缩”(比如推墙);1-2周后,用弹力带练屈伸(慢慢加力,别疼);2-4周后,试着结合投篮动作练(比如轻投、慢动作,找对发力感)。
- 护具要选“舒服又有用的”——选有三维立体支撑的(能固定肌肉)、温感记忆材料的(贴肤不闷)、透气面积超40%的(夏天戴也不闷汗),别选太勒的。
- 吃对了好得快——每天多吃蛋白质(比如鸡蛋、牛奶、瘦肉,每公斤体重吃1.6-2.0克,比如60公斤的人每天吃96-120克),补点维生素C(每天200mg,比如一个橙子加半根胡萝卜),还有深海鱼里的欧米伽-3脂肪酸(比如三文鱼、鳕鱼),帮肌肉修复。
不想再疼?四个“提前做”的预防招
- 热身用“3×5法”——3组动态动作(肩绕圈、扩胸摆臂、转体),每个动作做5个深呼吸的时间(大概10秒一个呼吸,总共50秒),让肌肉热起来再上场。
- 动作改对“不拧劲”——投篮时出手角度保持50-55度(别太矮或太高),胳膊肘内收15-20度(别往外撇),前臂转的角度别超过30度(别“拧着胳膊”投)。
- 练的时候“盯着量”——用运动手表或APP测测:肌肉疲劳指数别超过60%(比如“有点累但还能再练”),单日训练负荷别超过300AU(大概是中等强度练1-2小时),动作稳定性要保持85%以上(比如投篮姿势别越练越歪)。
打篮球图的是开心,可别让胳膊疼“扫了兴”。记住:疼的时候先“停”,平时要“防”——热身够、动作对、量别超,才能放心拼抢不“掉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