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不小心被撞了,先别慌——科学评估创伤风险才是最该做的事。临床数据显示,85%的轻度头外伤患者其实不需要做CT,但如果出现某些症状,颅内出血的风险会一下子升到6%-8%。学会下面这些分级评估方法,能帮我们快速判断“要不要紧”“该怎么办”。
先看“低风险”:可以在家观察,但得盯紧
如果是这种情况,一般不用立刻去医院,但要做好观察:
- 受伤情况:撞到的东西轻(比如网球拍这类不到2kg的)、速度慢(比如慢慢摔倒);
- 当时反应:立刻清醒(医学上叫GCS评分15分,就是完全能说话、能回应的状态),没有一直头疼,也只吐了一次;
- 注意“三不”:别剧烈运动、别喝酒、别用抗凝药(比如一些活血的药物),连续观察6小时;
- 用“ABC法”监测:A是意识清不清(有没有越来越困),B是走路稳不稳(会不会晃),C是说话顺不顺(有没有含糊)——要是出现走路晃、说话不清楚,赶紧找医生。
再看“高危”:必须120分钟内做CT!
只要有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别犹豫,赶紧去做头颅CT:
- 高能量受伤:比如从2米以上摔下来、车祸车速超过40km/h、运动中被猛撞;
- 神经出问题:一边胳膊腿没力气、两边瞳孔大小差超过2mm(比如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突然抽羊角风;
- 意识变了:本来清醒,后来变得嗜睡(喊好几声才醒)、特别烦躁或者反应超慢;
- 特殊表现:耳后青肿(Battle征)、眼睛周围淤血肿得像“熊猫眼”(Raccoon眼)、鼻子或耳朵流清水/淡血水(这是脑脊液漏,要警惕)。
老人和孩子:得额外多留心!
- 老人(50岁以上):就算一开始评估是低风险,也建议48小时内做个CT——他们得硬膜下血肿的风险是年轻人的3倍;
- 孩子:因为头骨弹性好,观察时间要延长到24小时,得小心“迟发性硬膜外血肿”——比成人高发2.5倍,可能一开始没事,后来才出问题。
有个“省CT”的好用规则
加拿大的“头部CT创伤规则(CCHR)”,2022年研究证实能减少35%没必要的CT检查。里面最关键的几个指标是:
- 年龄≥65岁;
- 吐了2次以上;
- 短暂昏迷(不到30秒);
- 车祸时被甩出车门;
- 耳朵一直流淡红色的水(脑脊液耳漏)。
在家怎么观察?记好“72小时日志”
建议写个“伤后72小时观察日志”,重点记这4点:
- 意识:每小时测一次GCS评分(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总分15分,分数越低越严重);
- 瞳孔:看看对光反应快不快,两边大小是不是一样——比如用手电筒照眼睛,瞳孔能不能快速缩小;
- 神经功能:每天做两个小测试——用手指准确点自己鼻子(指鼻试验)、躺在床上用脚跟从膝盖滑到小腿(跟膝胫试验),要是老点不准、滑歪了,可能小脑有问题;
- 生命体征:测测血压和心跳——如果颅内压高,往往会血压升、心跳慢(比如心跳每分钟不到60次)。
这些情况,立刻打120!
要是出现下面任何一种危险信号,别犹豫,马上叫急救:
- 意识越来越差:比如本来能说话,现在喊不醒,或者GCS评分掉了2分以上;
- 瞳孔不对:两边都放大,用手电筒照也没反应;
- 喷着吐+头疼:突然像喷泉一样呕吐,加上头疼得要炸,或者心跳每分钟不到60次;
- 抽羊角风停不下来:四肢僵硬、抽搐超过5分钟,根本停不了。
等急救的时候,先做这3件事
- 躺成45度半坐:把上半身垫高,能降低颅内压;
- 别乱动脖子:如果怀疑颈椎受伤(比如撞到头时脖子也扭了),千万别掰脖子;
- 每15分钟记一次意识:比如几点几分开始喊不醒,或者有没有更烦躁——给医生留份“动态记录”,能帮他们更快判断。
其实头部撞击后的核心就是“科学观察+精准反应”:轻的情况在家盯紧细节,重的赶紧送医,老人和孩子更要多留个心眼。记住这些简单的评估和观察方法,遇到问题时就能不慌不乱,给康复多一份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