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遇到过夜间或晨起时口腔出血的情况,比如牙龈渗血、口腔内壁被磨伤出血等,这背后可能和牙周炎症、凝血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或睡眠中的机械损伤有关。虽然不一定都是严重问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关键是要理清原因、规范处理。
这些原因可能导致夜间口腔出血
牙周炎症的“夜间活跃期”
夜里唾液分泌会减少,只有白天的40%左右。唾液本来能冲刷口腔里的细菌和牙菌斑,夜里分泌少了,牙菌斑产生的有害物质就容易堆积在牙龈沟(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里,刺激牙龈里的毛细血管,让它更容易渗血。超过70%的慢性牙龈炎患者,会偶尔出现夜间牙龈渗血的情况。如果牙医检查时,用探针轻轻滑过牙龈沟就出现线性出血,可能需要进一步测量牙周袋深度,评估牙周问题的严重程度。
凝血功能异常的“警示灯”
如果出血超过一口(大概3ml左右),还伴随身上有瘀斑(没碰没撞就出现青块),得警惕凝血功能异常。比如体内凝血因子Ⅷ、Ⅸ的活性不到正常的30%,就可能出现自发性出血。在家可以简单测试:用滤纸条压在出血处3分钟,如果滤纸上血渍直径超过3.5cm,可能说明凝血功能储备不足。要是正在吃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影响结果,最好按药物说明停够5个半衰期后再查。
维生素K不够,凝血“动力不足”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如Ⅱ、Ⅶ、Ⅸ、Ⅹ因子)的“帮手”,成年人每天需要60-80微克。它是脂溶性维生素,得靠脂肪吸收——如果长期吃的脂肪太少(每天不到20克),或者连续两周没怎么吃绿叶菜、植物油,就可能缺维生素K。比如连续14天绿叶菜摄入不足的人,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凝血快慢的指标)会平均延长3.2秒。平时可以想想自己吃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植物油的次数多不多,这些是维生素K的主要来源。
睡眠中的“隐形伤害”:磨牙
磨牙时的咬合力能达到250牛顿(大概25公斤的力量),容易把两侧颊黏膜磨出线性伤口。睡眠监测发现,68%的磨牙患者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做梦的阶段),会出现持续咬合动作。想缓解这种机械损伤,可以用个性化咬合垫(找牙医定制),它能让牙齿受力更均匀,比不用的话均匀度高76%,建议选3mm以上的医用硅胶材质,舒服又耐用。
遇到出血,这样规范处理
现场先做这3步
- 躺对姿势:把床头抬高15-20度,头偏向出血侧,避免血液呛到喉咙引起咳嗽或窒息。
- 局部冷疗:用4℃生理盐水(或冰淡盐水)浸润纱布,含在嘴里轻漱3次(每次30秒),低温能收缩毛细血管帮止血。
- 压迫止血:用明胶海绵(医院或药店可买)覆盖出血处,用干净棉花或纱布压住10分钟,别总掀开看,以免影响止血效果。
在家记好“出血日记”
可以写个简单日志,记录这些内容:出血的时间(比如凌晨2点、晨起7点)和持续时长(比如5分钟、20分钟);出血量估计(比如一口、半调羹,或参考WHO出血分级:Ⅰ级少量、Ⅱ级中等、Ⅲ级大量);伴随症状(比如牙龈肿不肿、身上有没有瘀斑、有没有乏力)。这些记录能帮医生更快找到原因。
该做哪些检查?
医生会按“优先级”安排检查:
- 一级检查(最优先):全口牙周探诊——牙医通过探针检查整个口腔的牙周袋深度,评估牙龈与牙齿的附着情况,判断牙周炎程度;
- 二级检查:凝血功能筛查——包括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反映凝血系统是否正常;
- 三级检查:维生素K水平检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血清中维生素K浓度,明确是否缺乏。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就诊
如果有以下任一情况,说明可能存在严重问题,赶紧去急诊:
- 单次出血超过10分钟,压迫后仍止不住;
- 同时出现月经过多(比平时多一倍以上)或消化道出血(拉黑便、呕血);
- 近半年内不明原因发热(没感冒却发烧超过38℃);
- 家族有遗传性出血病史(比如血友病)。
现在医院已有多学科协作模式,从急诊初步评估到专科深入检查,通常能在8小时内完成。大家不用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忽视症状——及时去医院做系统评估,明确病因是关键。临床统计显示,87%的患者经过规范诊治,都能有效控制出血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