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芝麻酱后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得重视——临床数据显示,这类症状约67%和食物本身有关。从医学角度看,主要有三大致病原因,对应的处理方法也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第一个常见原因是微生物污染——芝麻酱在制作或储存时,如果沾了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这类致病菌,吃了可能2小时内就会引发急性胃肠炎。有研究发现,室温超过25℃时,芝麻酱放4小时以上,细菌会快速繁殖。第二个原因是肠胃负担过重——每100克芝麻酱含520千卡热量、34克脂肪,若吃多了超过身体耐受度,会让胃排空变慢,导致不适。第三个是过敏反应——芝麻蛋白可能引发IgE介导的过敏,全球约0.1%-0.5%的人对芝麻过敏,严重时会出现全身性反应。
怎么区分是哪种情况?
要辨明原因,需结合发作时间、症状组合,必要时配合检查。食物中毒多在进食2小时内突发恶心呕吐,常伴随腹泻、发热,呕吐物能查到病原微生物;消化不良一般在餐后30分钟至1小时发作,伴有腹胀、嗳气,检查会发现胃排空延迟;过敏反应通常5-30分钟内出现,除消化道症状外,还会有皮肤红斑、瘙痒或呼吸道症状,验血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如果出现持续性呕吐、脱水(如尿少、皮肤弹性下降)或体温超过38.5℃,需立即就医。
在家怎么处理?
一旦不适,先停止食用可疑芝麻酱,再做这些:用温盐水漱口清除口腔残留物;保持半卧位休息,减少胃食管反流风险;每15分钟监测体温、心跳等生命体征。可适量喝含电解质的液体(每200ml液体加0.3-0.5g氯化钠),每次喝50-100ml。还能按内关穴——用拇指按手腕横纹下三指处,按30秒松5秒,重复3-5次。注意别盲目催吐,以免弄破食管贲门黏膜。
什么时候得去医院?
有以下任一情况需及时送医:呕吐超过6小时且喝不进液体;明显脱水;体温持续高于38℃;呕吐物有血或胆汁样物质;婴幼儿、孕妇、老人症状加重。急诊时,医生可能查血常规、电解质或腹部影像,若用止吐药需严格遵医嘱。
平时怎么预防?
预防要从储存、食用、搭配三方面入手:开封后密封冷藏(0-4℃),保存不超过40天;单次吃20克以内,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生菜);避免和含草酸高的食物(如菠菜、苋菜)同时吃。特殊人群需注意:孕妇警惕李斯特菌感染;糖尿病患者选无添加糖的芝麻酱;对花生过敏的人,要防范芝麻交叉过敏。
总的来说,吃芝麻酱后恶心呕吐可能是污染、吃多了或过敏,得学会区分症状,先做好家庭护理,该就医时别犹豫,平时注意储存和食用量,才能避免这类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