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发干、总觉得有股咸味,是很多人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前期常遇到的问题。这种不舒服不是“突然来的”,其实是身体防御系统启动的信号,背后藏着喉咙黏膜、呼吸方式还有全身反应的连锁变化。
病毒一来,喉咙黏膜先“扛不住”
喉咙里的黏膜是身体挡住病毒的“第一道门”。当病毒钻进来,会引发三个连锁反应:首先,病毒会让炎症因子“活跃起来”,导致血管变“漏”,里面的组织液渗出来,喉咙黏膜肿起来,原本湿润的环境就被破坏了;其次,炎症会刺激喉咙里的痛觉神经,还会让舌头对咸味的感觉变敏感,所以总觉得嘴里发咸;最后,喉咙里负责“打扫”的“小睫毛”(纤毛)工作变慢,分泌物堆在那,越刺激越难受。
临床观察发现,80%的感冒患者刚发病时都会觉得喉咙干。而且喉咙黏膜的水分越少,干得越厉害——当黏膜水分降到正常的60%以下,感觉喉咙干的人会比平时多2倍。
用嘴呼吸,会让喉咙更干
感冒时鼻子堵,很多人会不自觉用嘴呼吸。可别小看这个习惯:用嘴呼吸会让喉咙里的水分比用鼻子呼吸快2-3倍蒸发掉;连续用嘴呼吸2天,喉咙黏膜的温度会升高2-3℃,水分流失得更快。这种“物理性干燥”加上炎症反应,会让喉咙伤得更重。
还有睡眠时的问题:感冒的人晚上睡觉,呼吸暂停或变浅的次数会比平时多将近一半,一会儿缺氧一会儿正常,会抑制喉咙黏膜的修复。建议睡觉时用两个枕头垫高上半身(半卧位),这样能让喉咙的压力小15%,血液循环好一点,舒服些。
发烧、免疫反应,也会加重干和咸
发烧是感冒常见的症状,但体温每升1℃,身体消耗的水分会比平时多10%-12%,体液丢得快,喉咙自然更干。而且发烧时,唾液分泌会减少四到五成,唾液里的盐分(钠离子)还会增加15%-20%,形成“高渗环境”,嘴里就更咸了。
另外,身体对抗病毒时会释放细胞因子(比如IL-6和TNF-α),这些物质会抑制唾液腺工作——研究发现,这类因子越多,唾液分泌越少(两者相关度高达0.72)。这种“免疫和内分泌的互相影响”,也是嘴里发咸的重要原因。
科学护理,记住这5点
要缓解喉咙干、发咸的难受,关键是“针对性照顾”,记住这5个原则:
- 给喉咙“补点水”:用0.9%的生理盐水做雾化(就是医院常用的那种淡盐水),每次15分钟,每天3-4次。别用浓度超过3%的盐水,不然会反过来让黏膜更干。
- 吃对东西很重要:遵循“三温原则”——喝温水、吃温润的食物(比如梨汤、银耳羹)、温度要适中(40-50℃最好,别喝超过60℃的热饮)。流质食物好吞咽,也能帮喉咙保持湿润。
- 调整房间环境:用加湿器把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温度控制在22-25℃。开窗通风时别让冷风直接吹喉咙,可以两边窗户都开点,让风交叉着进来。
- 警惕“危险信号”:如果出现这3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发烧超过3天、咽东西越来越疼连饭都吃不下、声音哑超过10天。
- 漱口要“淡”:用淡盐水漱口(浓度0.05%-0.1%,差不多一杯温水加半粒盐的量),每天4-6次。别用含酒精的漱口水,会让黏膜更干。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任何药物都要听医生的。自己随便用含片,可能会让症状好得慢(平均多拖2天多)——因为含片的局部麻醉效果会抑制免疫反应,反而帮了病毒“忙”。
其实只要护理对了,难受的时间能少三分之一。比如每天睡7-8小时,深睡眠(就是睡得特别沉的阶段)占总睡眠的20%以上,黏膜修复速度能快四分之一。
说到底,喉咙干、发咸是身体在“喊救命”。搞懂背后的原因,一步步做好护理,不仅能缓解不适,还能帮身体更快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