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是血液系统疾病常用的诊断方法,操作规不规范、结果准不准确,直接关系到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贫血患者来说,术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准备:
一、严格把握检查适应证
骨髓穿刺不是贫血诊断的常规项目,需结合临床情况科学评估。出现这些情况时可考虑做:持续的全血细胞减少(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个指标同时降低);常规治疗无效的进展性贫血;伴随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异常体征;或有无法解释的发热、出血症状。要注意的是,像巨幼细胞性贫血这类特定贫血,通过外周血检查就能确诊,不用做骨髓穿刺。
二、规范术前评估流程
- 凝血功能筛查:重点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四项,如果血小板低于50×10⁹/L,操作需更谨慎。研究显示,联合血栓弹力图检查能更准确评估凝血状态。
- 基础疾病评估:完善心电图、胸片等检查,评估心肺功能是否能耐受操作过程。
- 药物使用管理:提前告知医生有没有用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这类影响凝血的药物),必要时需调整用药方案。
三、消除操作认知误区
现在骨髓穿刺已是微创操作,通常选髂骨(胯骨附近)作为穿刺部位。局部麻醉后,痛感和静脉采血差不多,平均操作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临床数据显示,约90%受检者反馈实际痛感比预期轻,术后24小时内可恢复正常活动。术后要注意:穿刺部位24小时内保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或负重,若出现异常渗血、发热需及时就医。
四、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患者应主动和主治医师沟通,重点了解这些内容:当前症状与检查指征的关联;有没有替代检查方案及替代方案的局限性;术中配合要点和风险防控措施;术后恢复期的管理重点。
任何医疗检查都要遵循“获益风险比”原则。规范的术前准备不仅能降低操作风险,还能保证骨髓样本的诊断价值,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