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皮肤突然长出按压不褪色的紫红色小疹子或斑块,又痒又硬,用普通抗过敏药没效果,得小心一种叫“过敏性紫癜”的系统性免疫病。它是一种以小血管发炎为特征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主要因体内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引发全身多系统损伤。
发病机制与诱因
过敏性紫癜的本质,是由IgA抗体介导的血管免疫炎症反应。当身体接触到某些特定“刺激物”(抗原)时,免疫系统会异常激活,产生大量IgA抗体。这些抗体会与抗原结合成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内壁,激活补体系统,让毛细血管变得更“通透”,容易出血或渗液。
常见诱因包括:
- 感染因素:最常见的是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通常在感染后3-4周发病;其次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支原体等感染。
- 食物抗原:牛奶、鸡蛋、坚果等高蛋白食物,容易触发异常免疫反应。
- 药物影响:青霉素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引起免疫紊乱。
- 环境暴露:花粉、尘螨、昆虫毒液等致敏原,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身体也可能诱发。
据统计,约40%的患者发病前2-3周有明确感染史,说明感染后的免疫失调是重要诱因。
临床表现特征
过敏性紫癜的典型表现是“四联征”(四个核心症状),但每个人受累的系统和轻重程度不同:
- 皮肤症状:双下肢对称出现紫癜样皮疹是标志性表现,疹子是2-10毫米的出血性小丘疹,可能融合成斑块,严重时会起水疱甚至坏死。
- 关节症状:70%的患者会出现膝盖、脚踝等关节炎症,表现为红肿、发热、疼痛,但不会导致关节畸形,单次发作持续2-7天。
- 消化道症状:60%的患者会腹痛,常伴随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能出现肠套叠或消化道出血。
- 肾脏问题:一半患者会有血尿、蛋白尿,15%-20%会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儿童更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是成人的2倍),而成人肾脏受累程度更重。
诊断评估要点
确诊需结合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 皮肤病理:显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特征,血管壁有IgA沉积,是诊断的关键依据。
- 免疫学检测:70%的患者血清IgA水平升高(超过2.3g/L),但C3补体水平正常。
- 尿液分析:显微镜下发现血尿(每高倍视野超过5个红细胞),或伴随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损伤。
- 影像学检查:肠系膜血管造影可见肠壁节段性水肿,关节超声显示滑膜增厚。
需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后者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而过敏性紫癜的血小板通常正常。
治疗策略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层治疗:
- 基础治疗:用H1受体拮抗剂缓解瘙痒,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稳定性。
- 免疫调节: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重症患者可能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
- 靶向干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能降低重症患者复发率,使用时需监测血药浓度。
- 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可用于激素依赖的病例。
最新研究显示,联合免疫抑制方案能将6个月复发率降至18%(单药治疗组为42%)。
长期管理
系统性管理可显著改善预后:
- 过敏原筛查:通过皮肤点刺试验、食物不耐受检测明确致敏因素,尽量避免接触。
- 感染预防: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减少感染诱发风险。
-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C和芦丁,维持血管完整性。
- 定期监测:每3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IgA水平,异常时及时干预。
研究证实,规范管理1年的患者,5年复发率可控制在12%以下。
预后评估
多数患者病情呈自限性(能自行缓解),但肾脏受累程度决定长期预后:儿童患者10年肾存活率达92%,成人仅75%。若早期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持续性高血压或重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超过3.5克),提示预后不良。
总之,过敏性紫癜是一种IgA介导的血管炎,症状从皮肤疹到关节痛、腹痛再到肾脏损伤都可能出现。早识别、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是关键——尤其是重视肾脏受累的监测与干预,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复发率,改善长期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