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在核磁共振(MRI)图像上的信号变化,其实本质是肿瘤组织里含水量的不同在影像上的体现,这也是医生判断肿瘤情况的重要依据之一。比如星形细胞瘤,它在MRI的T1加权像上,约60%会表现为低信号或混杂信号(也就是影像上看起来偏暗或明暗不均)。这种信号变弱的情况,和肿瘤细胞里水分不正常堆积有关——当水分子的T1弛豫时间变长,MRI捕捉到的信号就会变弱,看起来有点像海带吸饱水后的样子。不过,这种影像表现不能单独看,得结合肿瘤的病理结果一起分析才准确。
T2序列的“高亮时刻”
T2加权成像里,星形细胞瘤约75%会呈现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也就是影像上偏亮或亮暗混合)。这种信号变亮的情况,是因为肿瘤组织间隙里的水分变多,导致横向弛豫时间变长。不过要注意,脑水肿、脱髓鞘这类不是肿瘤的毛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亮信号,所以得结合病灶的形状、样子来区分。2023年《神经放射学杂志》的研究发现,T2信号的亮度和肿瘤细胞的密度成正比(相关系数r=0.76),也就是说信号越亮,肿瘤细胞可能越密集。
增强扫描的“真相时刻”
做增强扫描时,医生会给患者静脉注射含钆的造影剂,这样能清楚看到肿瘤里的血管生成情况。恶性程度高的星形细胞瘤,通常会出现不规则的环状强化(也就是影像上肿瘤边缘一圈变亮),这说明肿瘤里的新生血管长得很乱;而恶性程度低的肿瘤,大多只有轻微强化甚至没有,说明血脑屏障被破坏的程度比较轻。分析增强后的影像还得结合动态灌注的参数——2021年有研究证实,用多模态MRI来评估血管生成,敏感度能达到89%,比单一方式更准确。
影像特征的“非典型面孔”
临床中,约15%的星形细胞瘤会出现“不典型”的影像表现。比如肿瘤里有囊性变(长了“水囊”),T1信号会更弱;要是有钙化,影像上会出现没有信号的“黑块”。2022年有项关于AI辅助诊断的研究显示,把T1、T2、FLAIR和增强扫描的图像结合起来分析的多参数模型,能把诊断准确率从78%提高到92%。不过就算AI帮忙,也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不能只看影像。
影像诊断的“黄金法则”
现在医生做神经影像诊断,讲究的是“多维分析”,要看看病灶的密度、长在哪里、边界清不清楚、增强后的变化,还有患者的年龄、发病情况这些因素。针对星形细胞瘤,医生会重点看肿瘤的边界整不整齐、有没有引发脑积水、患者年龄多大这些细节——这些特征加起来,形成诊断的“证据链”,但最终确诊还是得靠病理活检(取一点肿瘤组织做检查)。
总的来说,MRI图像上的信号变化是医生了解星形细胞瘤的“窗口”,从T1、T2到增强扫描,每一种影像特征都在传递肿瘤的“信息”。但影像诊断不是靠单一指标,得把各种特征结合起来,再加上病理结果,才能给患者最准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