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说的“天旋地转”“走路像踩棉花”其实是眩晕的典型表现,这种失衡感大多和身体机能退化有关——比如血管老化、多个感觉系统协调不好,甚至会形成“老年性眩晕综合征”。
血管老化的连锁反应
内耳里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需要稳定的血液供应,正常情况下每分钟要流500毫升血。年纪大了,血管弹性变差,调节血流的能力就弱了。如果血压波动超过80-160mmHg的正常范围,前庭的供血就会“供需不平衡”。这种情况在突然改变体位时特别明显,比如从坐着一下子站起来,前庭的血流可能骤降40%,立刻就会诱发急性眩晕。
多个感觉系统协调出了问题
我们能保持平衡,要靠“三维组合”:视觉(看东西判断位置)、前庭觉(内耳的平衡感)、本体感觉(关节肌肉知道自己的位置)。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三个系统都会“变弱”: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每年会流失0.5%,看东西的对比敏感度下降30%;关节的本体感觉阈值是年轻人的2倍(也就是说,要更明显的位置变化才能感觉到);前庭的电生理反应幅度也降低40%。这些“信号衰减”会让大脑对身体姿态判断错误,就像导航系统坐标错了,自然会觉得“晕”。
越晕越不敢动,越不动越危险
眩晕会让人本能地减少活动——比如每天少走2000步,可这样肌肉力量每个月会下降1.5%;肌力弱了,控制姿势的能力更差,又会加重眩晕,形成“恶性循环”。更危险的是跌倒风险:有眩晕的老人6个月内第一次跌倒的概率是34%,第二次跌倒的风险直接升到58%。
综合防控要抓“三个重点”
- 改环境,防跌倒
浴室要装L型扶手,地面铺防滑系数≥0.6的材料;床头用渐变灯(30秒内从0.1lux慢慢升到50lux),避免突然强光刺激;家里所有高度差超过2cm的障碍物(比如门槛、地垫边)都要去掉。 - 练平衡,强前庭
每天做几组前庭训练动作(比如常用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用平衡垫练单腿站立,从10秒慢慢增加到30秒;还可以练习追踪移动的光点,锻炼视觉和前庭的协调。 - 补营养,养机能
每天补充800IU维生素D加1200mg钙;每周吃3次深海鱼,补充Omega-3脂肪酸;还要注意维持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在300pg/ml以上。
急性发作时,这样做最安全
如果突然晕得厉害,可以按这几步来:
- 赶紧找稳定姿势:双手撑着膝盖,再用一只胳膊肘撑住旁边的物体(比如桌子、椅子),避免摔倒;
- 慢慢喝200ml温水,激活前庭的自主神经反射;
- 闭上眼睛,做“吸1秒、呼2秒”的深呼吸;
- 如果10分钟还没缓解,立刻叫救护车或联系家人。
平时要监测这些指标
65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季度做一次动态平衡功能评估(比如Sway Balance测试),如果平衡能力降到同龄人的后25%,就要启动预防性康复。日常还要注意:控制血压波动(别让血压忽高忽低)、多活动颈椎(避免长时间低头)、通过步态分析看看有没有跌倒风险。
其实老年眩晕不是“治不好的病”,关键是要针对血管老化、感觉协调差这些根源入手,从环境改造到康复训练,再到营养支持,一步步调整。只要平时做好监测,遇到发作正确应对,就能大幅缓解不适,降低跌倒风险,让晚年生活更稳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