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骨折后第30天,本来该进入组织修复的阶段了,如果这时候突然感觉疼痛加重,大概率是恢复过程出了问题。临床观察发现,这个阶段疼痛加重主要和三个原因有关——骨折端轻微晃动刺激了刚长出来的骨痂、胸部软组织修复得不好,还有呼吸方式不对引发的力学变化。
骨折后3-4周,新长出来的骨痂还处于“软骨痂”的软嫩阶段,这时候如果剧烈咳嗽、提重物,或者突然变换姿势,可能会让骨折端稍微错位。这种错位不会让骨头变畸形,但会刺激骨膜上的神经末梢,让人觉得刺痛。有数据显示,大概27%的患者因为夜间呛咳,让骨痂长得不好。另外,局部发炎既是愈合的信号,也可能是危险的提示——如果骨折部位比正常皮肤烫2℃以上、红肿范围超过5厘米,或者有点低烧,就得小心是不是感染了。要知道,开放性骨折(骨头戳破皮肤的情况)感染率能到12%,就算是闭合性骨折(皮肤没破),如果护理不好,感染率也有4.5%。
肋骨不只是支撑胸部的骨头,还是呼吸动力系统的关键部分。骨折后,肋间肌可能会因为保护自己而收缩痉挛,导致用胸部呼吸的效率下降40%。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这些肌肉会过度用力,反而形成“越疼越肌肉紧张,越紧张越疼”的恶性循环。这时候建议做高分辨率CT加三维重建检查,比传统X光片看得更清楚,能查出23%传统X光没发现的细微错位。
呼吸康复要循序渐进:第一阶段用激励式肺量计(一种帮助练习呼吸的工具),每次练习潮气量保持在500-800毫升(大概一瓶矿泉水的1/5到1/3);第二阶段练横膈膜呼吸,让腹式呼吸占比达到60%左右;第三阶段做抗阻呼吸训练,阻力从5厘米水柱慢慢加到15厘米水柱(就像用鼻子轻轻对着小阻力吹气)。生活上也要注意:睡觉用45度半躺的姿势;咳嗽时用软枕头按住骨折的地方,减轻冲击;别提超过3公斤的东西(大概一袋大米的重量)。
建议每天记三样东西:疼痛评分(用VAS评分,0分不疼、10分最疼)、呼吸次数、能活动多久。如果连续3天疼痛评分超过4分(有点疼影响日常)、呼吸次数一直超过20次/分钟、步行距离比前一天少了15%以上,就得赶紧去医院。
现在康复医学认为,骨折后30天是骨痂重塑的关键期,也是预防慢性疼痛的重要时间点,只要做好科学监测和针对性干预,大多数患者都能实现无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