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炎是大家常遇到的呼吸道问题,发作时从鼻子的“小不舒服”开始,慢慢可能连累喉咙、全身,甚至出现严重情况。今天我们就把它的症状、应对方法和危险信号说清楚。
鼻腔警报:先出现的三个“鼻子信号”
急性鼻炎刚发作时,鼻子会先给你三个“提示”:一开始觉得干、烧得慌、发痒,像有小刺扎在黏膜上;过几小时就开始鼻塞,要么一边不通,要么两边都堵得慌;接着流清水样鼻涕,量不少,还会一阵一阵打喷嚏,每次打3-5个,严重的一小时能打20次。
发病3-5天后,鼻涕会变成黄绿色的黏脓状——这是因为里面的炎症细胞多了,可能合并了细菌感染。这时候医生能通过分泌物里的炎症细胞变化,判断是不是有细菌“趁虚而入”。
咽喉保卫战:炎症“跑”到喉咙的反应
鼻子的炎症不会“乖乖待着”,会顺着呼吸道蔓延到喉咙,让喉咙里的淋巴滤泡发红、肿大,看起来像“鹅卵石”。很多人会觉得咽东西的时候有异物感,像卡了个小颗粒;晚上躺着睡时,鼻涕会倒流刺激喉咙,干咳会比白天厉害很多。据观察,约40%的人一开始就会喉咙痛,还有30%的人在发病第4天左右,喉咙痛会再次加重,这可能是合并了其他感染。
全身应激:免疫系统“开战”的表现
病毒进入体内后,免疫系统会“奋起反抗”,引发全身炎症。致热物质会让体温调节中枢“失调”,年轻人里有65%会发高烧,体温常超过38.5℃。同时,炎症因子会让肌肉里的酶水平升高,导致肌肉酸痛,就像剧烈运动后那种“全身酸沉”的感觉。
还有约1/4的人会出现特殊情况:体温一直维持在37.8℃左右超过3天,但查不出明确的感染原因——这可能是免疫系统“太兴奋”了,过度激活导致的。抽血检查会发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比正常高。
科学应对:居家护理的“黄金法则”
居家护理要记住三个“别”:别自己乱吃药、别用力擤鼻子(容易损伤黏膜)、别硬抠鼻子或用东西通气管(可能戳伤鼻腔)。
推荐两个“护鼻方法”:早上用37℃左右的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冲完调整体位(比如低头侧躺)让鼻涕流出来;晚上开加湿器,把房间湿度保持在45%-60%,这样鼻子里的黏膜能保持湿润,不容易受损。
发烧的处理要“分阶梯”:体温没到38.5℃时,先物理降温——用温水敷脖子、腋窝、大腿根这些大血管的地方;超过38.5℃就要找医生开退烧药,别自己买了吃。
还要注意:如果单侧鼻子一直不通超过5天,或者每天打喷嚏超过20次,最好去做个鼻窦的影像检查,排除更深的问题。
预警信号: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就医
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一定要马上去医院:发烧超过39℃,用了退烧药也退不下来;一侧脸颊慢慢肿起来,越来越明显;伴随意识模糊、剧烈头痛(像要炸开一样);呼吸每分钟超过25次(正常成年人大概16-20次)。这些症状可能提示急性鼻窦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得赶紧做影像检查和感染源检测。
还有几类人要“重点关注”: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的人(比如长期吃免疫抑制剂的)、孕妇——如果出现急性鼻炎症状,观察24小时没好转就要去医院。这些人的感染扩散风险比健康人高3-5倍,早干预能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可能。
总的来说,急性鼻炎虽然常见,但也不能“硬扛”。关注鼻子、喉咙的变化,做好居家护理,出现危险信号及时找医生,才能更快恢复,避免把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