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感染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可能遇到。了解它的症状、怎么处理、什么时候该看病,还有怎么预防,能帮我们更从容应对。
典型消化道症状特征
消化道被病菌、病毒侵害时,会出现一些典型表现。腹泻是核心症状,突然发作而且拉得频繁,一天可能拉超过5次,严重时甚至几十次。大便的样子变化能帮着判断问题:拉黄绿色的水样便,里面混着黏液,可能是肠道黏膜掉了;蛋花汤样的大便常见于病毒性肠胃炎。呕吐经常和腹泻一起出现,刚开始吐的是没消化的食物,后来可能变成黄绿色的胆汁样液体。大概30%的人会觉得肚子胀,这是因为低钾导致肠道动不起来(肠麻痹),表现为肚子鼓起来,肚子里的肠鸣音变弱。
全身反应识别要点
胃肠道局部的炎症会引起全身的反应。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的话,会发烧到38℃以上;肌肉酸痛这些全身症状和病毒进入血液有关。精神状态变化要警惕:一直没精神可能是毒素攒多了,烦躁不安可能是早期休克的信号。脱水有轻中重之分:轻度脱水会口干、尿变少;中度脱水皮肤弹性差、心跳变快;重度脱水会有意识模糊、几乎没尿甚至无尿。小宝宝如果前囟门(头顶软软的地方)凹下去、哭的时候没眼泪、皮肤捏起来回弹慢,这些都是脱水的重要信号。
分阶段处理原则
急性期处理要分步来:刚发病的时候可以暂时不吃东西(4-6小时),减轻肠胃负担,同时喝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和电解质。症状好点后,可以吃BRAT饮食——香蕉补钾,米饭是容易消化的碳水,苹果泥有果胶能收敛,吐司是低纤维的主食。最新的指南说,恢复期要慢慢加饮食,别一下子吃高脂、高纤维的东西。英国公共卫生署的研究发现,规范隔离和消毒能让家庭里的传播率下降60%。
就医决策标准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一直高烧超过39℃、呕血或拉血、意识模糊、8小时没尿、肚子有明确位置的剧烈疼痛。小宝宝还要注意这些:皮肤弹性特别差、一直哭没眼泪、用手指按一下皮肤,回血时间变长。世界胃肠病学组织的数据说,及时发现重症信号能让并发症发生率下降40%。
预防控制策略
预防要融入日常:一定要认真洗手,接触公共设施后、吃饭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搓洗;做饭的时候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做熟;经常用含氯消毒液擦常碰的地方,比如门把手、桌面。打疫苗是针对性预防,比如轮状病毒疫苗能预防85%的轮状病毒感染。抗生素要听医生的话用,别自己乱吃,不然会破坏肠道菌群,反而容易引发其他感染。
总的来说,消化道感染虽然常见,但只要能认出症状、正确处理、及时就医,再做好预防,就能有效应对。平时多注意卫生、合理饮食,能减少很多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