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肠胃突然“失控”,又拉又吐还发烧,大概率是急性肠胃炎找上了门。急性肠胃炎本质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因为吃了没煮熟的食物、冰饮凉菜,或是变质的剩菜引起。数据显示,七成左右的急性肠胃炎由病毒导致,最常见的是诺如病毒;细菌感染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也不少见。
发烧是身体的“高温防御战”
当病菌逃过胃酸的“关卡”钻进肠道,免疫系统会立刻“拉响警报”。被激活的免疫细胞会释放信号分子,像“升温指令”一样传给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于是体温升高,开启“高温防御”。研究发现,体温每升1℃,病菌的繁殖速度就会减慢20%左右。这种进化来的自我保护机制,既能抑制病菌扩散,还能让免疫细胞“加班”干活更快。但要注意,如果体温超过38.5℃,得赶紧物理降温(比如用温水擦额头、腋下),同时多喝带电解质的水,避免脱水。
传染风险藏在三个“链条”里
虽然大部分肠胃炎不用药也能自己好,但它的传播能力可不能小看。病菌主要通过“粪便-嘴巴”的路径扩散,关键有三个环节:
- 污染源:患者的粪便里,每克就有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个病毒颗粒;
- 传播媒介:最容易带菌的是沾了病菌的手(占传播途径的43%),其次是生鲜食物(28%)、餐具(19%);
- 易感人群:孩子、老人和免疫力弱的人,感染风险比普通人高3-5倍。
比如在集体食堂,接触了沾病菌的餐具,二次传染率能达到35%。所以患者用过的厕所,要用含氯消毒液泡15分钟再冲;餐具得单独用开水煮,别和家人的混着。
预防要守好“五大法则”
急性肠胃炎最怕“防不胜防”,但做好这五点就能切断传播链:
- 食物安全四步走:生熟分开(比如用不同颜色的砧板切生肉和蔬菜)、彻底做熟(食物中心温度超过75℃)、冷藏到位(熟菜放冰箱要低于5℃)、及时丢弃(室温放超过2小时的食物直接扔);
- 手卫生“黄金时刻”:做饭前、上完厕所、摸过宠物、倒完垃圾,一定要用肥皂搓手20秒以上(差不多唱一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
- 喝水要“干净”:喝烧开的水或正规瓶装水,做柠檬水、果汁时别直接用自来水;
- 环境消毒“高频区”:门把手、手机屏幕这些经常摸的地方,每天用75%酒精擦一擦;
- 患者要“隔离”:患者的餐具单独用,处理呕吐物时戴手套和口罩,处理完赶紧洗澡。
家庭护理得“科学”,别乱试
如果症状轻(比如有点拉肚子、低烧),可以先在家护理:用“BRAT饮食法”慢慢恢复——吃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这些好消化的食物。腹泻开始24小时内可以吃点益生菌,有研究说能缩短12-24小时的病程。但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去医院:持续高烧不退(超过38.5℃好几天)、拉血便、意识模糊,这些可能是细菌感染,得赶紧治。
最后要提醒的是,有些新的病菌潜伏期只有12小时,传得比普通肠胃炎更快。夏秋是高发季,尽量别去人多的聚餐,外面吃饭主动要公筷。其实预防急性肠胃炎的关键,就是切断病菌的“传播链”——好好洗手、注意食物卫生、做好消毒,这些日常习惯就是最管用的“防护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