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引起的头晕不是简单的“脖子酸”,背后藏着三个主要原因——椎动脉供血不足、交感神经“闹脾气”、肌肉筋膜的“痛点”影响了平衡器官(前庭)。搞清楚这些,才能更科学地防和治。
一、三大原因,帮你理清头晕“源头”
- 椎动脉供血不足
颈椎老化(比如椎间盘变薄)会让椎间隙变窄,压迫旁边的椎动脉——这根血管是给脑干和平衡器官送血的“通道”。一旦受压,平衡器官缺血就会发出“眩晕信号”,还会影响眼睛与头部的协调,所以转头、低头时会突然晕、看东西模糊。 - 交感神经“闹脾气”
颈椎旁的交感神经如果被刺激到,会让血管“乱收缩”。比如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忽快忽慢,影响脑干里管清醒和平衡的部分,就会总觉得昏昏沉沉,还伴随耳鸣、心跳快或慢等“全身不舒服”的症状。 - 肌肉筋膜的“痛点”在搞事
长期低头看电脑、手机,斜方肌(肩膀到脖子的肌肉)、胸锁乳突肌(脖子前面的肌肉)会痉挛,在肌腱附着处形成“硬疙瘩”(触发点)。这些硬疙瘩不仅压神经,还会通过筋膜“连累”平衡器官;不少患者枕后肌肉(枕下肌群)代谢不好,释放的炎症物质会打乱平衡器官的电活动,导致头晕。
二、教你分清:自己是哪种类型的头晕?
- 椎动脉型:转头、低头时突然天旋地转,还耳鸣、看东西模模糊糊,晕几秒到几分钟就好。
- 交感型:早上起来就昏昏沉沉,脖子发凉,心跳要么快要么慢,生气或压力大时更严重,转动脖子时能听到血管“嗡嗡”响。
- 肌源性:枕后一直隐隐作痛,疼得连头顶都跟着胀,肩膀缝儿有痛点,别人帮着拉脖子时头晕更厉害。
三、居家怎么调?这3点最实用
- 选对枕头,给脖子“找个靠山”
选能托住颈椎生理曲线的枕头——仰卧时,枕头要刚好填满脖子的空隙;侧卧时,枕头高度得和肩膀宽差不多(大概自己一拳半高),别用不符合脖子形状的枕头。 - 简单康复操,每天10分钟
- 点头操:慢慢点头(像说“yes”),帮着打开颈椎的椎间孔,做5-10次。
- 头部画钟:在不痛的范围内,用头慢慢“写”时钟的12、3、6、9点,每个方向停留2秒。
- 抗阻训练:用弹力带套在头上,往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轻轻拉,对抗弹力带的力(比如头往后仰,弹力带往前拉),每个方向做10次,练深层颈肌的力量。
-
热敷+按摩,缓解头晕更快
用40℃左右的热毛巾或热水袋敷脖子,能加快局部血流;敷完可以用薄荷精油揉一揉太阳穴,缓解头晕。每次敷15分钟就行,别太烫。
四、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拖,立刻就诊:
- 晕的时候突然一只耳朵听不见了;
- 最近手变笨了(比如拿筷子、系扣子费劲);
- 早上枕后疼得越来越厉害;
- 走路不稳,像踩在棉花上。
医生通常会让做颈椎MRI,能清楚看到脊髓有没有被压、椎动脉怎么走;如果要观察转动脖子时的情况,可能会做动态MRI。
五、预防大于治疗,这3件事每天做
- 每小时“动一动”:工作1小时,就做2分钟“颈椎放松操”——耸肩-放下-头往前伸-再往后缩,每个动作慢一点,让脖子“解解压”。
- 坐站交替,别总低着头:用升降桌,一会儿坐一会儿站,保持耳垂、肩膀尖、大腿根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别让脖子总往前探。
- 睡觉姿势要“护颈”:仰卧时,膝盖下垫个枕头(像“沙滩椅”),减少颈椎往前凸的代偿;别趴着睡,会压着脖子。
研究发现,连续6周做针对性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椎动脉供血,最好找专业康复师做个性化计划。总之,颈椎病头晕的根源主要是供血、神经、肌肉这三个方面,先分清症状类型,再用对居家方法,出现危险信号及时就医,平时坚持预防,就能帮脖子“减负”,少受头晕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