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生活中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不少人对其物理治疗存在认知误区,比如认为“某一种疗法就能治好”,其实需结合个体病情科学选择。今天从循证角度,说说常见物理治疗的真实效果。
颈枕怎么用才有效?
用颈椎支撑器具得遵循生物力学规律。研究显示,符合颈椎生理曲度的蝶形颈枕(高度约8-12厘米),能维持颈椎关节的中立姿势,让椎间盘压力降低20%-30%。但要注意:
- 急性发作时用能缓解肌肉发紧,但长期戴可能削弱深层颈屈肌的力量;
- 有椎管狭窄的人若仰得太厉害,可能加重脊髓压迫,建议前倾15度固定;
- 每天累计用别超过4小时,搭配动态肌力训练(比如缓慢转头、抬头)效果更好。
专业建议“动静结合”:急性期用颈托固定缓解不适,缓解期做麦肯基疗法的方向性牵引,逐步恢复颈椎稳定性。
热疗不是“随便敷”,这些要点要记牢
热敷已被纳入2023版《颈椎病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研究汇总发现:
- 热疗能让颈椎旁肌肉的血流速度快40%-60%,加速排出乳酸等代谢废物;
- 温度刺激能降低神经敏感度,减轻急性疼痛;
- 热敷+运动疗法的组合,比单一疗法更能改善疼痛(VAS评分改善率高28%)。
正确操作要注意:
- 温度控制在40-45℃,每次15分钟,避免烫伤;
- 用透骨草、艾叶等中药做的热敷包,能增强药效渗透;
- 皮肤感觉差(比如摸不出冷热)或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人,别用热疗;
- 热敷后立刻做“米字操”“缓慢耸肩”等低强度训练,效果翻倍。
拔罐不是“哪里疼拔哪里”,得讲规范
现代研究发现,拔罐能调节炎症因子、改善局部循环。随机对照试验显示:
- 走罐能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炎症指标(血清IL-6)下降35%;
- 负压刺激能促进“止痛物质”(P物质)释放,降低大脑对疼痛的敏感度;
- 椎动脉血流速度可提升15%-20%(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结果)。
操作时要避开这些雷区:
- 分证型:颈肩发僵发紧的“实证”用闪罐/走罐;肌力减弱的“虚证”留罐10分钟;
- 椎动脉型颈椎病别直接拔脖子,推荐在肩胛提肌(脖子两侧连接肩膀的肌肉)区域做;
- 每周2-3次就行,别频繁拔到皮肤红肿;
- 配合大椎穴艾灸,能增强免疫调节效果。
搭建“阶梯式”康复体系,才是长远之计
根据2023年NI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指南,建议按“四阶段”干预:
- 基础阶段:先做热疗、电疗等物理因子治疗,加5-10公斤力的颈椎牵引;
- 强化阶段:练肌力——比如深颈屈肌抗阻(用手轻轻顶下巴,脖子往前顶)、肩胛稳定练习(双肩向后夹);
- 维持阶段:改姿势——电脑屏幕要平视,用手机支架代替手举着,避免“低头族”;
- 应急处理:急性疼痛时可加TENS治疗(频率100赫兹、脉宽200微秒的电刺激)。
警惕危险信号:若出现以下情况,立刻停物理治疗并就医:
- 胳膊放射性疼痛,握力下降超过30%(比如握不住杯子);
- 走路不稳,稳定性明显变差;
- 晚上持续疼,还伴有心慌、出汗等症状。
最后要提醒的是,系统性康复需持续8-12周,每4周用JOA评分(颈椎病专用评估量表)查效果。若物理治疗无效,要做MRI或CTM复查,排除脊髓变性、椎间孔狭窄等需要手术的情况。
总之,颈椎病物理治疗不是“单靠某一种方法”,得结合自身情况“科学组合”,有异常及时找医生,别硬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