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佩戴假牙的区域出现红肿、热痛等异常时,得警惕一种叫“义齿性口炎”的问题——这是假牙引发的口腔黏膜炎症,全球有数亿假牙使用者受它影响。临床数据显示,超过六成长期戴假牙的人都出现过相关症状,但很多人因为不了解,错过了早期干预的好时机。
假牙的“三重性格”揭秘
义齿性口炎有三种典型的发作原因:第一种是“机械性刺激型”——如果假牙戴不稳,老摩擦黏膜,就会导致黏膜出现散在的充血点或瘀斑,像皮肤被压久了发红的样子;第二种是“感染型”,主要由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引起——这种菌会在假牙基托下面形成一层“生物膜”,引发大面积红斑,黏膜表面变得像镜子一样光滑;第三种是“结构性适应不良型”,因为假牙和牙龈长期不匹配,承托区的黏膜为了适应会“代偿性增生”,表面变得凹凸不平。
症状自检的“三把标尺”
掌握几个特征,能帮你早期识别:机械性刺激型的表现很直观——假牙晃动的地方,会出现针尖大小的充血点;感染型会有黏膜广泛发红、灼热感,有的还能看到假牙贴黏膜的一面附着乳白色斑膜;结构性问题型则是黏膜增厚,出现皱褶或结节状的改变。要注意的是,约三成慢性病例可能没明显疼痛,容易悄悄发展成持续的组织损伤。
科学应对的“四步法则”
出现症状后,别急着硬戴,按这四步处理:第一,先停用假牙,直到症状缓解;第二,每天用专用清洁产品浸泡消毒(研究显示,规范清洁能明显减少假牙上的菌斑);第三,用软毛刷轻轻按摩承托区的黏膜,促进血液循环;第四,及时去医院调整假牙的贴合度。现在临床实践发现,结合物理消毒的综合护理方案,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就诊时机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出现这几个信号,一定要尽快看医生:黏膜红斑超过72小时没消、假牙贴黏膜的一面有顽固的白色斑块、戴的时候有尖锐疼痛或灼痛感。医生会通过组织涂片、菌群培养等方法明确类型,必要时给假牙做“重衬”(调整贴合度)或者重做。数据显示,及时干预的治愈率能到92%,但要是拖着不治,可能会导致组织纤维化这种不可逆的改变。
戴假牙不是“一戴了之”,得建立定期维护的习惯——建议每半年做一次专业检查。日常护理里,推荐“夜间休息法”:睡觉的时候把假牙摘下来,让口腔组织充分恢复。不管是哪种持续的不舒服,都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关注了”,只有科学管理,才能让假牙戴得舒服、用得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