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一落地就疼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问题,背后可能和多个身体系统的异常有关。现在医学发现,脚痛的原因五花八门,不同原因导致的疼法、应对方法都不一样。下面从身体结构的角度,给大家讲五类常见的脚痛原因:
跟腱附着点病变:爱运动的人容易伤
跟腱是人体最大的肌腱,经常做反复蹬踏动作(比如跑步、跳绳)的人,跟腱附着点容易出现微小创伤性炎症。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当脚踝向上勾的角度超过正常范围10%时,跟腱承受的拉力会达到体重的3.5倍。典型表现是跟腱止点往上2-3厘米的地方有压痛,早上起床活动后疼得更明显,休息会儿能缓解。做MRI能看到肌腱变厚,周围的滑膜有炎症反应。
足底筋膜退行性改变:站久或胖的人容易犯
足底筋膜是维持足弓的重要结构,它的近端附着点容易出现慢性炎症,典型表现是晨僵——早上起床第一步踩下去特别疼。长期站着工作的人,得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倍多;体重指数(BMI)超过28的肥胖人群,发病率更是高3倍多。主要是足底筋膜的胶原纤维出现了慢性损伤变性,疼的位置多在足跟负重区,一压就有刺痛感,走10分钟左右因为血流改善,疼会轻一点。
骨骼微结构损伤:运动多了骨头“累”出小裂缝
高强度、重复性的负重训练(比如长跑、跳远),会让骨头出现微小断裂(也就是“应力性骨折”),常见于第2跖骨或跟骨。早期拍X线片可能看不到异常,需要做MRI或CT才能发现。典型表现是局部敲一下就疼,走路姿势都变了(疼痛性步态)。女性运动员因为雌激素波动导致骨密度降低,发病率比男性高3成多。
代谢性关节炎:尿酸高了关节“发炎”
痛风性关节炎最典型的表现是第一跖趾关节(大脚趾根)突发红肿热痛,晚上发作的概率高达78%。当血尿酸超过420微摩尔/升时,尿酸盐结晶容易沉积在关节里,引发炎症。要注意的是,大约1/4的初次发病者会出现多个关节轮流疼的情况,需要抽关节液用偏振光显微镜查结晶才能确诊。
神经压迫综合征:神经被压了脚会麻疼
胫神经的分支在踝管里被压(比如扁平足的人),会导致足底有灼热感、像蚂蚁爬的感觉,还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就疼得走不动)。电生理检查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变慢30%以上时,就会出现明显症状。敲一下受压的神经(Tinel征),会引发放射性的麻痛;做MRI能清楚看到神经变厚,周围有瘢痕。
先找准原因,再分步处理
要解决脚痛,关键是先定位疼的位置、明确原因,再分阶段处理:
-
先找准疼的位置
- 跟腱区:跟骨结节上方2-4厘米的地方,纵向按下去会疼;
- 足底区:跟骨结节内侧,垂直压下去疼;
- 前足区:跖骨脖子位置敲一下,疼会传到脚趾。
-
分阶段处理
- 急性期(刚疼、红肿明显):用冰袋敷15分钟(每次),吃点抗炎止痛药,尽量少负重走路;
- 亚急性期(疼了几周、肿消了点):用定制的矫形鞋垫,晚上戴支具固定,或者在超声引导下局部打针;
- 慢性期(疼了几个月、老不好):可以试试体外冲击波,严重的话做微创关节镜或神经减压手术。
-
该做什么检查?
- 第一次去医院:先拍双足负重位X线片,看看骨头排列和密度;
- 想更清楚:做MRI,能看到软组织水肿、骨头里的微小病变;
- 特殊情况:做关节超声,能动态看肌腱、滑膜的问题。
有临床数据显示,用系统化的诊断流程,能把脚痛的病因确诊率提高到93%。如果脚痛持续超过2周,或者还有麻木、发凉等神经血管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其实只要抓住“疼的性质、诱发因素、疼的位置”这三点,就能帮医生更快找准原因,精准治疗,避免变成慢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