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背外侧肿痛别大意,这3种损伤最常见!

识别与诊断识别与诊断 / 责任编辑:家医大健康2025-09-16 17:46:22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17字
详解脚踝扭伤后外侧肿胀的常见病因及应对策略,从软组织损伤到骨折的科学处理方案,助您快速识别危险信号并采取正确应对措施。
踝关节扭伤韧带损伤撕脱骨折足部解剖运动医学骨科康复软组织肿胀石膏固定微创手术运动防护
脚背外侧肿痛别大意,这3种损伤最常见!

踝关节扭伤是运动和日常中很常见的问题,尤其是足部往内翻(也就是崴脚时脚内侧朝地)导致的外侧肿胀、疼痛,往往和两个“幕后黑手”有关——距腓前韧带损伤和第五跖骨基底骨折,得针对性处理才不会留隐患。

外侧肿痛的“两大元凶”

踝关节周围有很多韧带维持稳定,其中距腓前韧带是外侧的“关键守护者”。当穿的鞋子不稳、运动时没站稳,脚突然内翻,这条韧带会被过度拉扯,轻则部分撕裂,重则完全断裂,导致外侧迅速肿胀。
还要注意足背外侧中间的第五跖骨基底——这里是肌腱的“附着点”,脚扭转时肌腱猛地牵拉,可能把骨头撕下来(医学上叫“撕脱骨折”)。有研究显示,这种骨折占所有足部骨折的18%,而且30%的人会出现骨折块二次移位,得早重视。

自己能做的“三个观察”

虽然最终得靠拍片子确诊,但伤后可以通过“三个简单方法”初步判断严重程度:

  1. 看肿胀速度:伤后10分钟内肿得特别快,可能是韧带完全撕裂;如果还青一块紫一块(皮下瘀斑),可能连血管都伤了。
  2. 摸疼痛范围:如果只有外踝下面疼,大概率是韧带的事;要是疼到足背中间,得小心骨折。
  3. 试能不能踩地:完全不能着地,可能是严重韧带伤或骨折;可以试着单脚跳一下(注意安全,别勉强),如果跳不了,得赶紧去医院。

不管哪种情况,刚受伤时都要遵循“RICE原则”——休息(别再用伤脚踩地)、冰敷(伤后48小时内用冰袋裹毛巾敷,每次不超过20分钟,避免冻伤)、加压(用弹力绷带轻轻裹紧消肿)、抬高(把脚垫高过心脏,比如垫个枕头),这是快速缓解肿痛的“黄金法则”。

伤后“黄金72小时”怎么处理

如果是单纯韧带损伤,现在不用非要打石膏了。可调式护踝是更好的选择——既能给脚踝稳定支撑,又能在不疼的时候慢慢活动脚踝。有研究显示,用这种护踝的人,6周后脚踝活动度比打石膏的高37%,恢复得更快。
如果是第五跖骨骨折,得看骨折有没有移位:没移位的话,打短腿石膏固定4-6周,期间要定期拍X光片复查;要是骨折块分开超过3mm,或者骨头弯了超过15度,就得做微创手术——切个2cm的小口,拧个空心螺钉进去,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慢慢走了。

不想再崴脚?做好“两件事”

  1. 练“脚踝的感觉”:经常崴脚的人,得练“本体感觉”(就是让脚踝自己“感知位置”)。方法很简单:单脚站在软垫子上(比如瑜伽垫),手里接抛网球,每次5分钟,每天3次。坚持3个月,复发率能降低54%。
  2. 选对鞋子和护具:运动时,专业运动员可以用U型槽设计的护踝,能减少28%的内翻角度;普通人日常选运动鞋,要挑中底硬度适中的——太硬或太软的鞋底都会增加崴脚风险(有实验说鞋底硬度和崴脚率是“U型曲线”,中等硬度最安全)。

脚踝外侧肿痛看着常见,但处理不当可能留下反复崴脚的隐患。自己先通过“三个观察”初步判断,再按“RICE原则”紧急处理,之后赶紧去医院确诊。恢复时选对护具、平时练“脚踝感觉”、选对鞋子,就能把崴脚的风险降到最低,让脚踝稳稳支撑日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