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部开放性骨折急救关键:黄金72小时保功能不残疾!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09-14 10:34:16 - 阅读时长4分钟 - 1534字
脚部开放性骨折的标准化急救流程,涵盖止血规范、临时固定技术及转运注意事项,解析医院治疗全流程及并发症防控要点,提供从现场处置到康复管理的完整指导方案,帮助公众把握黄金救治时机。
开放性骨折急救措施伤口处理
脚部开放性骨折急救关键:黄金72小时保功能不残疾!

遭遇脚部开放性骨折时,正确的现场处理能大大降低残疾风险,从急救到康复的关键要点得记牢。

现场急救:抓住三个关键

  1. 加压止血:按对方法才有效
    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布对伤口持续、均匀地压着,一直压到医护人员来。如果敷料渗血,别把旧的扯下来,直接在上面加新的——扯掉旧敷料会破坏刚形成的凝血层,反而更易出血。还要留意脚趾头的颜色和温度,如果变紫、发凉,得稍微调整压力,避免压到末梢血管。
  2. 临时固定:别瞎掰,固定要稳
    用硬纸板、木板这类硬东西做夹板,长度要从膝盖下面盖到脚底(覆盖骨折上下两个关节)。绑带松紧能塞下两根手指就行,别勒太紧——膝盖外侧(腓骨头附近)有根腓总神经,压到会麻甚至没知觉。千万不要自己掰骨折的地方,哪怕看着“歪了”也不行,强行复位会加重血管神经损伤,就保持伤脚原来的姿势固定。
  3. 安全转运:别让伤脚再受创
    把伤脚抬到比心脏高10-15厘米的位置(比如在膝下垫软枕),能减轻肿胀和关节压力。多人搬运时要保持后背挺直,别扭曲身体;用担架的话,一定要把伤脚固定好,避免晃动。千万别只扶着伤脚走,单手提拉会让骨折端错位,加重损伤。

医院治疗:跟着医生走流程

  1. 清创:把脏东西彻底清干净
    医生会用“阶梯式冲洗法”处理伤口:先用生理盐水冲掉表面泥土、碎石,再用双氧水浸泡3分钟(杀死深层细菌),最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彻底冲净。之后用碘伏消毒,根据伤口污染程度决定要不要放引流条——如果伤口沾了粪便、铁锈,可能要等几天再缝,避免感染扩散。
  2. 拍片子:看清楚骨折“真面目”
    通常先拍X线片评估骨折类型(比如有没有移位、是不是粉碎性),复杂的骨折(比如涉及关节)还要做CT三维重建。医生会重点看距骨和胫腓关节对不对齐、跟骨结节角有没有变,这些参数直接影响以后脚能不能正常走路。
  3. 固定:选对方法才能长好
    没有移位的骨折,用短腿石膏固定4-6周;靠近关节的干骺端骨折,用锁定加压钢板“贴”在骨头上固定;胫骨骨干骨折,用带锁髓内钉从骨头中间穿过去固定;特别碎的严重骨折,先用水架(外固定支架)把骨头撑住,等消肿后再换更稳定的固定方式。

预防感染: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受伤后要尽快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尤其是伤口沾了泥土、铁锈的情况),医生会根据伤口污染程度调整方案。术后要每天观察伤口:如果渗液是脓性、有恶臭味,或者C反应蛋白持续超过100mg/L、白细胞超过15×10⁹/L,要小心感染。要是伤口附近起张力性水疱、按起来有“捻发感”(像按气泡),得赶紧找医生——可能是气性坏疽,这病很危险。

康复:循序渐进,别着急

  1. 什么时候能踩地?分阶段来
    通常要经历4个阶段:0-2周完全不能踩地(绝对非负重);3-6周可以轻轻踩(用20-30公斤力,比如脚尖点地);7-10周慢慢增加负重(从半踩到全踩);12周后拍片子看骨痂长没长,再决定能不能正常走路。
  2. 锻炼:越早开始,恢复越好
    术后第一天就能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绷紧大腿肌肉再放松),防止肌肉萎缩;2周后加踝泵运动(脚往上勾再往下踩),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拆了固定后,要做本体感觉训练——比如站在平衡垫上、用脚尖画圈,帮脚找回“感知位置”的能力,避免以后走路不稳。

并发症预警:这些情况赶紧复诊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立即去医院:伤口渗脓、有恶臭味;脚趾头一直麻木或刺痛(可能神经受损);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血液循环差);被动掰脚趾时疼得越来越厉害(可能骨筋膜室综合征);体温超过38℃持续不退(感染信号)。

脚部开放性骨折有“黄金72小时”——受伤后3天内及时规范处理,能把深部感染率降到5%以下。一定要听医生的话,按阶段康复,别自己拆石膏、提前踩地——心急反而会留下后遗症,比如慢性疼痛、走路瘸腿。好好配合治疗,才能尽量恢复脚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