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是一类包含100多种类型的炎症性疾病,治疗得“因人而异”。不同类型的关节炎病因不一样——骨关节炎主要是关节软骨老化磨损,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系统出错攻击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则和尿酸代谢紊乱有关。要确诊通常需要做关节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再结合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指标一起判断。
药物治疗要遵循“阶梯式”原则:
- 急性期缓解:非甾体抗炎药能减轻疼痛和炎症,但要注意可能伤胃等副作用;
- 长期维护:氨基葡萄糖这类软骨保护剂需要连续用一段时间,免疫调节剂比如甲氨蝶呤得定期查肝肾功能;
- 靶向治疗:生物制剂适合传统治疗没效果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但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 还要特别提醒,没经过验证的偏方可能加了激素,长期用反而会加重关节损伤。
物理治疗是很重要的辅助手段,有这些常用方法:
- 温度疗法:急性期用冰敷控制炎症,慢性期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 能量治疗:超声波配合药物透入能让局部药物浓度更高;
- 传统疗法:针灸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辅助效果,但得去正规医疗机构做;
- 家庭工具:低频电刺激仪能缓解肌肉痉挛,用的时候要按产品说明来。
生活方式调整是长期管理的关键,要做好这几点:
- 选对运动:推荐游泳、骑自行车这类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别做爬楼梯、深蹲这些加重关节负担的动作;
- 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4之间,男性腰围别超过90cm,女性别超过85cm,能明显减轻膝关节压力;
- 保护关节:上下楼梯扶扶手,浴室铺防滑垫,选合适的支具帮关节“减负”;
- 调整饮食:痛风患者要严格戒酒,类风湿患者可以多吃含ω-3脂肪酸的食物;
- 用辅助工具:比如加长餐具能减轻手部关节压力,必要时戴护膝或其他支具。
长期监测也很重要:建议每3-6个月做一次关节影像学复查,平时可以写“疼痛日记”,记录每天的活动量、疼痛程度和药物反应。现在有可穿戴设备能监测关节活动度变化,但要注意保护数据安全。患者得定期和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性化管理。
总的来说,关节炎治疗得结合诊断结果、症状阶段和个人情况,从药物缓解、物理辅助、生活方式调整到长期监测,一步步做好,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