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时总觉得喉咙卡着东西,或者频繁忍不住打嗝,别不当回事——这可能是食管黏膜在“报警”。据流行病学调查,约35%有消化道不适的人,症状和食管炎有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吞咽异物感和打嗝。这些症状通常时好时坏,吃完饭后1-2小时会更明显,躺着的时候因为重力帮不上忙,反流更容易发生。
为什么会得食管炎?主要和三个因素有关
我们的食管有三道“保护墙”:抗反流屏障、黏膜屏障和自身清除能力。食管炎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这三道“墙”失衡——比如食管下括约肌(相当于食管和胃之间的“门”)压力太低(低于6mmHg),胃酸就容易反流回食管。研究发现,晚上躺着的时候,食管被胃酸浸泡的时间会比平时多40%,所以早上起来症状会更厉害。另外,吃太烫的东西(超过60℃)会让食管黏膜“受伤”,辣椒素含量超过0.15%的辛辣食物也会破坏黏膜的保护作用。有些药物也会惹麻烦,比如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可能粘在食管壁上,引起局部刺激。
得了食管炎怎么办?做好这三方面防护
治疗上要遵循医生的阶梯方案,主要是减少胃酸分泌、保护食管黏膜、促进胃里食物排空,规范治疗4周后约80%的患者症状能明显减轻。生活方式调整要抓住三个重点:吃完饭后至少3小时别躺着,枕头垫高15-20厘米,控制每天的总热量。饮食上遵循“三温三避”:吃温度合适、质地软、慢慢嚼的食物;避开太酸、太甜、太油腻的东西。体脂率尽量控制在24%以内,避免肚子太大导致腹压过高。
出现这些情况要警惕,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一直咽不下去东西、体重莫名下降,或者胸痛放射到左臂,一定要马上看医生——这些症状可能意味着食管变窄,甚至有Barrett食管的风险。研究发现,没好好治疗的食管炎患者,得食管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倍左右。长期管理要定期检查:每6-12个月做一次食管pH监测和胃镜。平时可以做“食管舒缓操”:站着双手交叉抱头,慢慢深呼吸10次,帮着调节食管的运动。吹空调时要注意肚子保暖,保持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功能。
总的来说,食管炎虽然常见,但只要早注意症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按医生指导治疗,就能有效控制。平时多关注自己的吞咽和打嗝情况,做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定期检查,就能保护好食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