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身体对抗病菌入侵的一道重要防线。当病菌突破防御时,可能引发急性扁桃体炎。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得这个病,且发病存在季节性波动。
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
扁桃体由淋巴组织构成,表面的隐窝结构容易藏病菌。当遇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时,局部免疫细胞会释放炎症物质,导致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还有白细胞聚集“对抗”病菌。典型表现是突然喉咙痛,咽东西时更疼,部分人会牵扯到耳朵疼;医生检查会发现扁桃体又红又肿,严重时上面有脓点。
要注意的是,约三分之一患者初期症状像普通感冒,比如咽干、喉咙有异物感。如果同时出现发烧(体温常超38℃)、全身乏力,可能说明病情在进展。
病原学鉴别诊断要点
扁桃体炎主要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两类,区分需结合症状与检查:
- 细菌感染: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常伴随扁桃体化脓、下巴下淋巴结肿大,抽血可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 病毒感染:常见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往往有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抽血可能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2023年临床研究提醒,随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病菌耐药,建议明确感染类型后再决定是否用抗菌药。
规范化治疗方案
按照最新临床指南,治疗遵循阶梯式原则:
- 基础支持治疗:多喝水,维持电解质平衡;用温盐水漱口有助于缓解喉咙水肿。
- 抗菌药物应用:确诊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需按疗程用够量;对青霉素这类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的人,可换其他合适方案。
- 对症处理:发烧可合理用解热镇痛药物;喉咙痛明显者可短期用局部消炎含漱液,但连续用别超一周。
临床预警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
- 发烧超39℃,持续24小时不退;
- 咽不下东西,连水都喝不够;
- 呼吸变快、费劲;
- 脖子上的淋巴结越来越大,按起来很疼。
预防策略与健康管理
预防重点是改善生活习惯:
- 认真洗手,用标准流程洗手能减少接触传播风险;
- 室内保持合适温湿度,湿度40%-60%可抑制病毒存活;
- 规律运动能提高免疫力,每周做些有氧运动。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治疗下多数人7-10天能康复。如果一年发作超6次,要考虑慢性扁桃体炎可能,及时去专科评估。疾病管理强调个体化,患者需定期复查、关注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