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滥用危害

一感冒就吃抗生素,为何后来普通药都不管用了?

作者:张熙
2025-08-27 11:15:01阅读时长3分钟1472字
感染科耐药性抗生素滥用感冒流感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规范用药科学认知药物副作用交叉感染抗生素选择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特殊人群用药预防性用药

近期,全球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抗生素滥用正引发一场严峻的耐药性危机。想象一下,原本能轻松治愈的疾病,因为滥用抗生素,变得难以治疗,甚至产生了超级细菌,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曾经有位患者,一感冒就自行服用抗生素,结果后来再患细菌性感染时,普通抗生素几乎都失效了,治疗过程困难重重。这充分说明,科学认知与规范用药是解决抗生素滥用问题的关键。

抗生素使用误区大揭秘:为何不能任性用药?

  • 误区1:把抗生素当成万能神药:很多人误以为抗生素能包治百病,不管是感冒还是流感,都第一时间服用。但实际上,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毫无作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南明确指出,像常见的感冒、流感多由病毒引起,此时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来副作用,比如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
  • 误区2:随意折腾剂量和疗程:不规范用药会加速耐药菌的产生。从细菌耐药性形成机制来看,当我们随意增减剂量或提前停药时,细菌没有被彻底消灭,就会逐渐适应药物环境,产生耐药性。以社区获得性肺炎为例,通常需要足疗程用药5 - 7天。曾有患者感觉症状好转就提前停药,结果病情很快复发,再次治疗时,原本有效的药物效果大打折扣。
  • 误区3:私自买药还共享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需要根据细菌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自行购买或与他人共享抗生素,很可能用错药,不仅无法治疗疾病,还会加重病情。有数据表明,家庭共用抗生素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而且非专业的判断还可能延误正确的治疗时机。

正确使用抗生素秘籍:从诊断到用药全攻略

  • 诊断阶段:揪出病原体这个“元凶”:诊断感染类型是使用抗生素的前提。医生通常会通过血常规、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实验室检查来确认病原体。比如咽喉炎,它可能由病毒或细菌引起,通过C反应蛋白检测就能进行区分,从而为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提供依据。
  • 用药阶段:严守“三要素”原则

    • 药物选择: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比如用青霉素治疗链球菌感染。只有在重症感染或耐药菌感染时,才考虑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

    • 剂量与疗程:以儿童用药为例,需要按照体重来计算剂量。同时,不同的感染类型有不同的疗程要求,复杂感染的疗程需遵医嘱。
    • 用药时间与禁忌:抗生素与酒精、益生菌存在相互作用。例如,头孢类药物停药后3天内不能饮酒,否则可能引发严重的双硫仑样反应。而且,抗生素不能和活菌制剂(如益生菌)同时服用,两者至少要间隔2小时。
  • 监测与应对:用药期间的“守护者”:用药过程中,要留意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皮疹、胃肠道反应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就医。下面是一份药物副作用自查清单:

    • 出现皮疹、瘙痒等皮肤症状。

    • 感觉呼吸困难、胸闷等呼吸道症状。
    • 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特殊情况用药宝典:特殊人群与长期健康管理

  • 特殊人群用药调整

    • 儿童:儿童禁用喹诺酮类(会影响骨骼发育)、四环素类(会导致牙齿染色),优先选择青霉素类药物。

    • 孕妇:孕妇推荐使用安全性高的头孢类药物,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有耳毒性)和氯霉素(可能导致灰婴综合征)。
    • 肝肾功能不全者:这类人群需要减量用药或选择经胆汁排泄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使用万古霉素时,还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
  • 预防性用药的严格门槛:手术前的预防性用药有严格的指征,主要用于清洁-污染手术(如胃肠手术)。一般需要在术前30分钟静注头孢唑啉。对于免疫缺陷者,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需要权衡利弊,避免长期使用。
  • 家庭与社会层面的预防妙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勤洗手、接种疫苗等方式预防感染。同时,公众不要主动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支持“无抗生素需求时拒绝用药”的医疗沟通策略。

结语:携手守护抗生素这一珍贵资源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核心原则是诊断明确、规范用药、特殊人群调整、拒绝滥用。让我们公众和医疗工作者携手参与抗生素管理计划,通过科学认知和实际行动,延缓耐药性的发展,保护好抗生素这一重要的医疗资源。记住,个体用药一定要以医生的指导为准,千万不要自行决策,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