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的功能锻炼不是“想动就动”,得跟着身体组织修复的规律来。尺桡骨骨折(即前臂常见的骨折)术后康复要分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强度、方式得刚好匹配骨头和周围组织的愈合进度。
第一阶段:急性期(术后0-14天)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促循环、保活动”——既要帮受伤部位的血液流通起来,又要保持没被石膏固定的关节能动。打石膏期间,每天得练手指的“弯和伸”:可以用握力球或者卷起来的毛巾做抗阻练习(比如捏握力球、攥毛巾卷),每次练5-10分钟,一天3-4次。练的时候要盯着手指状态:如果手指肿得发亮、指甲盖压下去回血变慢,得马上停,赶紧找医生调整石膏松紧。
另外,胳膊的摆放位置很重要——要把患肢抬到比心脏高15-30厘米的位置(比如用枕头垫高),靠重力帮血液流回去,减轻肿胀。术后前3天是肿胀高峰期,可以隔2小时用冰袋敷15分钟(记得垫层毛巾,别直接贴皮肤),控制炎症反应。重点提醒:这时候绝对不能转前臂(比如拧东西的动作),会晃到骨折处,影响稳定。
第二阶段:亚急性期(术后3-6周)
等拍片子看到骨头开始长“骨痂”(就是骨头愈合的“脚手架”)了,就能慢慢练关节活动了。重点练手腕的弯、伸和左右偏,比如用滑轮辅助做牵引练习;肘关节的活动要在“不疼”的范围内,用“别人帮着慢慢拉+自己主动收缩”的方法,逐步恢复弯伸功能。
这个阶段要“量化练习”:用专门的量角工具每周测一次关节活动度,记下来肘关节能弯多少度、前臂能转多少度;还能开始低强度的肌力练习——比如用500毫升的水瓶练手腕的抗阻动作(比如握水瓶上下动),一周练3次,每次不超过20分钟。千万注意:别提重物、别扭胳膊,不然内固定装置可能会断。
第三阶段:恢复期(术后7-12周)
等拍片子看到骨痂长得比较结实、骨折线变模糊了,就能进入“强化训练”阶段。这时候要重点练肌力和动作协调性:用“慢慢加阻力”的方法练手腕——一开始用2公斤哑铃练屈伸,每周加0.5公斤,最多别超过体重的5%;还要练日常动作,比如拧毛巾、开瓶盖,帮身体恢复“本能的协调感”。
可以用标准化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如能不能自己穿衣服、拿杯子),等肌力恢复到健侧的80%以上、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的90%,就能慢慢恢复轻度体育活动(比如散步、打太极)。如果练的时候出现持续性疼痛或关节肿,得马上停,去做超声检查——排除骨头没长好(骨不连)或内固定松动的问题。
全程要做好这些监测
整个康复期得“盯着身体信号”:
- 每天量前臂粗细(在手腕两侧凸起的“茎突”往下5厘米处量),如果两边差超过1.5厘米,要小心深静脉血栓;
- 每周用液压握力计测握力,看力量恢复情况;
- 每两周拍片子,看骨痂的重塑进度。
关键提醒:术后6-8周是骨痂重塑的“关键期”,别让胳膊承受太多压力(比如提重物、摔碰),防止再骨折。
最后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训练方案得“灵活调”:老人要延长低强度训练的时间;糖尿病患者要多注意血液循环(比如摸手指温度、看有没有麻木);骨质疏松的人要控制训练力度,别让骨头“受力过猛”。如果出现异常疼痛、麻木或运动能力退步,得及时找医生做神经或关节检查——别硬扛!
骨折术后康复是“慢功夫”,跟着身体规律走,才能真正恢复胳膊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