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发骨折急救三步走:制动保护转运,护航安全每一步
户外运动时突然传来“咔嚓”脆响,或是交通事故中肢体扭得不正常,这些情况都可能预示着骨折发生。面对这种突发状况,会点科学急救方法不仅能让伤者少受罪,更能为后续治疗抢“黄金时间”。下面从急救、预防到康复,给大家讲清楚骨折的科学应对要点。
骨折急救:记住“制动-保护-转运”三步
不管是哪种骨折,现场处理第一步是制动——用双手稳稳扶住骨折部位的两端,别让它再动,避免骨头扎到周围组织或加重损伤。第二步是保护:就地找硬东西当夹板(比如登山杖、折叠硬板、厚杂志),固定时要盖住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比如小腿骨折得固定膝盖和脚踝);如果皮肤破了(开放性骨折),先用干净布盖住伤口,千万不能自己推骨头复位,也别揉肿起来的地方。第三步是转运:等专业救援来,别随便挪动伤者,尤其是脊柱、大腿骨折的人,乱抬可能更危险。
特殊部位骨折:针对性处理更关键
肋骨骨折的人常觉得呼吸困难,因为断骨可能扎到肺引发气胸。这时候让他半坐着,用宽布带绕胸固定,限制胸部大幅度活动;要是看见胸壁跟着呼吸“一陷一凸”(反常呼吸),得马上用手掌按住反常区域再包扎。腿部被重物压伤的话,先看皮肤有没有破:没破的用硬东西固定膝盖和脚踝;破了的先盖无菌纱布再固定。
等救援时:这些细节要注意
等救护车的时候,要一直留意伤者的呼吸、脉搏。上肢骨折的把胳膊吊在胸前;下肢骨折的把两条腿绑在一起。每15分钟看看手指或脚趾有没有变紫、发麻——这是缺血的信号,得赶紧调整固定的松紧。要是肿得特别厉害,固定后可以用冷水袋敷,但别让冰块直接贴皮肤,避免冻伤。
预防骨折:做好“强骨+护体”双保险
30岁后骨量每年会流失1-2%,想让骨头结实,每天得做30分钟负重运动(比如快走、跳绳),再吃点含钙多的食物(比如牛奶、豆制品)。运动时一定要戴护具:骑车戴符合国标的头盔,滑雪穿全包围护膝。家里要消除跌倒风险:把地上的电线收起来、装防滑地垫、浴室装扶手,尤其是老人住的房子,这些细节能减少90%的跌倒可能。
康复锻炼:循序渐进别着急
骨折长好后,功能锻炼要分阶段来:前1-2周先练肌肉收缩(比如大腿骨折的人,用力绷住大腿再放松,不用动关节);3-6周慢慢活动关节(比如手腕骨折的人,轻轻转手腕);6周后再逐步恢复负重(比如慢慢走路)。提醒大家:腕部骨折的3个月内别提重物;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半年内不能弯腰搬东西。复查时要是发现肢体弯得不正常、一直疼,得赶紧复诊,排除骨头没长好或长歪的情况。
骨折虽然常见,但只要跟着科学来——受伤时不乱动、预防时做足准备、康复时慢慢来,就能最大程度减少伤害。平时多注意,受伤后别慌,才能更快回到正常生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