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毛巾肘痛?网球肘报警!3步防护肌腱损伤

识别与诊断识别与诊断 / 责任编辑:家医大健康2025-09-17 08:10:3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42字
从运动医学视角解析肱骨外上髁炎的病理机制与分级应对策略,涵盖工效学防护、物理治疗方案及康复训练要点,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日常管理方法。
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疼痛肌肉劳损运动损伤物理治疗姿势矫正肌腱修复康复训练职业防护
拧毛巾肘痛?网球肘报警!3步防护肌腱损伤

端咖啡时胳膊肘刺痛,拧毛巾时关节外侧疼——这些日常小毛病,可能是肱骨外上髁炎在捣乱。这种常见的肌腱损伤多找上经常做重复动作的人,但只要科学应对,就能缓解不适,回到正常生活。

病理机制与职业关联

肱骨外上髁炎其实是前臂伸肌总腱的慢性损伤,核心原因是反复做抓握、旋转这类动作。从解剖结构看,肘关节外侧附着着6组控制手腕伸直的肌腱,长期重复用力时,肌腱会出现微小撕裂;如果修复速度赶不上损伤累积,就会引发炎症反应。有研究发现,长期从事重复动作的职业人群(比如经常用工具、敲键盘、抱孩子的人)里,不少人会得这个病,本质是“用得太狠”导致的肌腱“累坏了”。

症状分级与监测方法

典型表现是肘关节外侧疼痛,还会往手腕桡侧(大拇指那侧)串。一开始是偶尔隐痛,比如提重物时才疼;慢慢发展成“一做动作就疼”——比如握杯子、拧盖子都会触发刺痛,甚至拉伸前臂时也会疼。想管好疼痛,最简单的方法是“记动作”:拿个小本子写下哪些动作会让疼加重(比如“握陶瓷杯时疼”“拧毛巾转手腕时疼”),这样就能针对性调整,避免再刺激肌腱。这种“动作-疼痛记录法”已经被用到职业性肌肉骨骼病的防治指南里,实用又好操作。

阶梯式干预方案

初级防护:先调整动作,减少“二次伤害”

有工效学研究支持,小幅度调整姿势就能大幅降低肌腱负担。比如:操作工具时保持手腕“不弯不翘”(中立位),提重物时掌心对着自己(减少肌腱拉伸),用带防滑手柄的工具(不用攥得太紧)。这些小改变能让肌腱承受的应力降40%左右,相当于给肌腱“减了一半工作量”。

物理治疗:冷热交替+辅助疗法,缓解炎症

疼得厉害的前48小时(急性期),优先冰敷——用湿毛巾裹住冰袋(避免冻伤),每次敷15分钟,每2小时敷一次,能快速减轻炎症和疼痛;过了急性期(比如疼了两三天,不再肿了),换成热敷(用热毛巾或暖水袋),促进血液循环帮肌腱修复。临床研究显示,超声波治疗加上弹性绷带固定,缓解疼痛的效果不错;戴护肘时要注意,压力点得对准肌腱附着在肘关节外侧的位置,不然没用。

专业康复:找医生帮忙,针对性训练

如果自己调整1-2周没效果,或者疼得影响生活,就得找物理治疗师。他们常用“渐进式抗阻训练”:比如把前臂放在桌子上,手握装水的小瓶子,慢慢做手腕旋转动作,从轻到重增加难度(比如从装半瓶水到装满),帮肌腱恢复力量;还有体外冲击波疗法,通过机械刺激促进肌腱修复,适合那些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还没好的人。

预防性管理策略

经常做重复动作的人(比如打字员、厨师、照顾孩子的家长),得养成“日常护肌腱”的习惯:

  • 晨起做5分钟手腕活动操(比如顺时针、逆时针转手腕,上下掰手腕);
  • 每工作1小时,停下做1分钟“肌腱放松”:比如把手臂伸直,手心向下,用另一只手轻轻掰手腕向上,保持10秒,两边都做;
  • 定期换工具手柄(比如剪刀、锅铲的手柄),选符合自己手型的人体工学设计;
  •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控血糖——高血糖会减慢肌腱修复速度,别让“糖”拖了后腿。

特别提示

如果疼了3周还没缓解,或者晚上疼得睡不着(说明炎症已经影响到深层组织),一定要及时做影像学检查(比如超声、MRI),排除肌腱断裂、骨损伤这类严重情况。早期干预能避免病情恶化,别硬扛!

其实,肱骨外上髁炎就是“肌腱的疲劳性损伤”,只要从“减少伤害”“促进修复”“预防复发”三步入手,无论是调整日常动作,还是找专业治疗,都能有效缓解。不用因为“常见”就忽视,也不用因为“疼”就焦虑——科学应对,就能把“小毛病”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