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脂血症患者会有白天总是睡不醒的情况,这种白天犯困的问题和血液状态、脑血管功能异常关系很大。搞清楚背后的原因和应对方法,能帮我们更早发现神经血管的风险。
血液变稠、血管损伤,让脑供血“跟不上”
当血液里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超标时,血液会变得更黏稠。这会让红细胞像串起来的铜钱一样聚在一起,血流速度变慢。如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超过0.9mm(正常应更薄),脑部血流量会减少约23%——相当于脑供血少了1/4。2022年《睡眠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血脂异常的人白天过度嗜睡的概率是血脂正常者的近3倍,而且和晚上睡多久没关系。
再看血管的“内层保护膜”——内皮细胞,氧化后的LDL-C会让内皮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破坏血管正常的扩张能力。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中度动脉硬化的人,脑血管调节血流的能力会下降40%左右。而在微小血管层面,毛细血管数量每减少10%,脑组织的氧气供应会下降5.2mmHg,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能量产生,自然就会白天犯困。
代谢问题“添乱”,雪上加霜
67%的血脂异常患者同时有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血糖易升高),它们会通过共同的氧化应激机制,让血管内皮的问题更严重。除此之外,像维生素B族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等20多种代谢问题,也会和高脂血症一起“发力”,导致大脑能量代谢出问题。
建议做三级筛查早发现问题:基础检查查血脂四项、同型半胱氨酸;进阶检查做颈动脉超声(看血管有没有变厚)和经颅多普勒(看脑血流速度);特殊人群(比如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的)可以查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
这样干预,缓解犯困还降脂
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按“金字塔”来:最基础的是每天吃25-30克膳食纤维(比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帮着降低血脂;中间层是每周做150分钟运动,有氧(比如快走、慢跑)加抗阻训练(比如举哑铃、深蹲)结合,提升代谢;最顶层可以试试正念冥想,帮着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减少对血管的伤害。坚持6个月这样的综合干预,LDL-C能降18%-25%,白天犯困的情况能缓解6成以上。
现在还有种新方法——抗阻训练加16:8间歇性禁食(比如每天8小时内吃完三餐,剩下16小时不进食),2024年《脂质研究杂志》报道,这种方法能让分解脂肪的脂蛋白脂肪酶活性提高37%,改善微小血管的血流。但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
这些认知要记牢,别踩坑
医生判断血脂风险时,会重点看“非HDL-C”(总胆固醇减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如果这个值超过4.9mmol/L,就要警惕心血管和脑血管的风险了。别信那些“快速降脂”的保健品,比如有些植物固醇产品可能影响维生素A、D这类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反而不好。
平时可以试试“结构化休息”:每工作90分钟,闭眼养神10分钟,这样能让脑血流速度的峰值提高15%,缓解白天的困倦感。
总的来说,高脂血症引起的白天嗜睡不是小问题,和血液变稠、血管损伤、代谢异常都有关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吃够膳食纤维、规律运动、正念冥想)、做对检查(关注非HDL-C、血管超声)、科学认知(别信快速降脂保健品),能有效缓解症状、降低风险。记住,任何药物治疗都得听医生的,定期体检时除了查血脂,最好也关注一下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情况的检查,早发现神经和血管的异常,才能早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