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危害大忽视指标小心多器官损伤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08-31 09:31:17 - 阅读时长5分钟 - 2114字
高脂血症的病理机制及全身影响,结合临床研究数据阐述科学防控措施,重点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对降低慢性病风险的重要价值,为公众提供实用健康管理方案。
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脂肪代谢心血管风险
高血脂危害大忽视指标小心多器官损伤

高血脂是现代社会很常见的代谢异常问题,它的危害往往被大家低估。有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比例已经超过40%,但真正规范治疗的还不到10%。其实只要深入了解它的发病原因和对全身的影响,我们就能更有效地预防并发症。

一、血脂异常到底是什么

血液里主要有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两类脂质,它们得和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才能在血管里运输。当总胆固醇超过5.2mmol/L,或者甘油三酯高于1.7mmol/L,就算是血脂异常了。这里要特别注意两个“关键指标”:一是被称为“坏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它每升高1mmol/L,心血管事件(比如心梗、脑梗)的风险就会增加约25%;二是被称为“好胆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如果它低于1.0mmol/L,也得警惕,因为“好胆固醇”是帮着清理血管里坏胆固醇的。

血脂异常分两类:一类是原发性的,和遗传基因有关,比如家族里有人很早就得高血脂;另一类是继发性的,由其他疾病或生活习惯引起,比如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者长期吃油腻食物、不运动。就像不同型号的运输车出了问题,不同的脂蛋白异常,带来的健康风险也不一样。

二、血脂异常会慢慢“腐蚀”血管,还伤全身器官

血脂异常对身体的伤害,最开始是从血管内皮开始的——它会破坏血管内皮的“光滑度”,让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慢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个过程一般要5-10年,平时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斑块一旦破裂,里面的“坏东西”会立刻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梗、脑梗,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除了心血管,其他器官也逃不掉:

  • 肝脏:大约3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都有血脂异常,因为过多的脂肪会堆积在肝脏里,严重的还会导致肝纤维化(肝脏变硬)。
  • 胰腺: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诱因——当甘油三酯超过11.3mmol/L时,血液会变得很“稠”,容易堵塞胰腺的小血管,引发剧烈腹痛。
  • 眼部:血脂异常可能会导致角膜出现环状混浊(一圈灰白色的环),或者黄斑变性(影响视力)。
  • 四肢:下肢动脉如果被斑块堵住,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走几步就腿酸、腿疼,得停下来休息,严重的话连走路都困难。

三、血脂异常的并发症,藏在全身各个地方

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它狭窄超过50%,就会影响心肌供血,出现典型的心绞痛——胸骨后有压榨样、憋闷样疼痛,像被大石头压着,有时候还会放射到肩膀、胳膊。如果斑块突然破裂,引发急性心肌梗死,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发病后90分钟,一定要赶紧送医院。 神经系统:颈动脉是给大脑供血的主要血管,如果里面有斑块,一旦脱落就会堵塞脑血管,导致脑梗死(中风)。有研究显示,大约35%的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中风类型)都和血脂异常有关。更要注意的是,血脂异常可能会提前10年影响认知功能,比如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 皮肤表现:黄色瘤是胆固醇沉积的“信号”——常长在眼睑(叫睑黄瘤)、关节、手肘这些地方,是一个个淡黄色的小疙瘩。如果掌纹里出现橘黄色的条纹(叫掌纹黄色瘤),说明脂代谢紊乱已经很严重了。 代谢综合征:大约50%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都有血脂异常,这类人往往同时有高血压、肚子大(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血糖难控制),心血管风险比普通人高3-5倍。

四、科学防控血脂异常的四个“支柱”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防控血脂异常主要靠这四点,做好了能有效降低风险:

  1. 吃对饭: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坚果,少吃红肉、油炸食品。要把饱和脂肪酸(比如动物油、奶油)的供能比例控制在7%以下(比如每天吃的油不超过25克)。另外,每天吃2-3克植物固醇(比如一些强化植物黄油、谷物早餐里有),能降低“坏胆固醇”约10%。
  2. 动起来:每周要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分钟,每周5次。这样能提升“好胆固醇”5-8%,还能帮助减肥。研究显示,每天多走3000步(大概20分钟),心血管风险能下降12%。
  3. 控体重:体重指数(BMI)要保持在18.5-24.9之间(计算方式:体重kg÷身高m²),腰围男的不超过90cm,女的不超过85cm(肚子大的人更危险)。哪怕减5%的体重(比如70kg的人减3.5kg),也能让甘油三酯降低15-20%,“坏胆固醇”也会下降。
  4. 定期查: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查一次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有家族史(比如父母早得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的人,要提前到20岁开始筛查。现在还有一些新型指标,比如脂蛋白(a),能更精准地评估心血管风险。

其实血脂异常的防控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早重视、早行动”。如果生活方式调整3个月以上,血脂还是没达标,一定要去看心内科或内分泌科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他汀类药物是基础的降脂药,一些新型降脂药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必须严格按医嘱用,不能自己乱买乱吃。

总的来说,血脂异常不是“小问题”,但也不是“治不好的病”。只要我们了解它、重视它,通过调整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定期监测,就能有效控制血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全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