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媒体报道健康警示,指出约70%的人曾经历“睡眠惊跳”,若频繁发生并伴有异常症状,可能暗示身体存在健康问题,引发公众对睡眠健康的关注。
睡眠惊跳是正常现象吗?
“睡眠惊跳”也叫“入睡抽动”,医学上称为“入睡前肌阵挛”。它是大脑从清醒到睡眠转换时,错误触发肌肉收缩的反射反应。大约70%的人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其中10%的人每天都会发生,这在健康人群中是常见的生理反应,通常无需过度担忧。不过,若出现异常频率或伴随其他症状,就要提高警惕了。我们可以通过症状特点来区分正常的睡眠惊跳和病理性抽搐,比如是否伴随疼痛、意识是否清醒等。如果只是单纯的身体突然抽动,很快恢复正常,一般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抽动时伴有疼痛、意识模糊等情况,就需要考虑就医。
频繁睡眠惊跳可能暗示哪些健康问题?
一是焦虑与紧张。心理压力会干扰睡眠周期,使控制觉醒和睡眠的机制失衡。焦虑人群的抽动频率往往和情绪波动有关,比如在压力大、情绪紧张时,抽动可能会更频繁。二是缺钙。钙在神经肌肉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缺钙会导致肌肉和神经容易痉挛或抽搐,进而出现猛抖现象。研究表明,血钙水平与抽动频率有一定相关性。三是大脑损伤。若频繁抖动还伴随头痛、头晕等症状,可能是大脑皮层或下丘脑损伤的信号,大脑损伤会干扰神经调控功能。四是不宁腿综合征。该综合征常在夜间入睡时出现腿部抽动,还会伴随酸胀、麻木或疼痛感,它与神经系统疾病有潜在联系。
如何自我评估和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可以通过一些量化标准来评估。比如每周抽动次数超过5次,或者伴有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就需要关注了。此时建议进行一些医学检查,如血钙检测,能了解体内钙含量是否正常;脑部MRI可以查看大脑是否有损伤;多导睡眠监测能全面了解睡眠情况。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惊跳容易和一些疾病混淆,像癫痫小发作、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所以专业诊断非常重要。
怎样改善睡眠惊跳的情况?
在心理调节方面,可以试试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和正念冥想。睡前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压力。营养补充上,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深绿色蔬菜,同时注意维生素D的摄入,它有助于钙的吸收。睡前做一些腿部伸展等拉伸运动,能放松肌肉。睡眠姿势上,右侧卧位有利于神经肌肉放松,枕头高度以能维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为宜。另外,要养成规律的作息,遵循“睡眠卫生”原则,如固定起床时间、避免睡前刺激性活动,还可以记录睡眠日记,追踪改善效果。 睡眠惊跳是身体健康信号,科学区分并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就医,可提升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