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时候鼻子出血,主要和三个方面的变化有关:鼻子里的鼻中隔前下方有个“黎氏区”,这里是鼻腭动脉、筛前动脉和上唇动脉交汇的血管网,黏膜没有纤毛保护,血管壁只有一层很薄的内皮细胞。当感冒病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时,炎症会让这里的血管扩张、变“脆弱”,加上黏膜纤毛的清洁能力下降了50%-70%,血管壁就更容易受外界刺激破损。
除了炎症,环境干燥也会帮倒忙——当空气湿度低于45%,鼻腔黏膜的水分蒸发会快近3倍,原本30微米厚的黏液层会变薄到不足10微米。黏膜脱水会让血管壁变脆,这时候擤鼻子、挖鼻子这类动作很容易把血管弄破。
急性期止血操作规范
如果已经出血,按这几步做能快速止血:
- 调整姿势:坐直身体,稍微向前倾15-30度,别仰着头,避免血液流进喉咙刺激胃;
- 按压止血:用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两侧鼻翼,持续10-15分钟(力度大概像轻轻捏着一个鸡蛋不碎);
- 局部冷敷:把冷敷袋(或用毛巾包着冰袋)放在鼻梁和前额上,每次敷15分钟,中间歇5分钟;
- 保护黏膜:止血后可以涂一层薄的凡士林或者医用软石蜡。
有研究显示,按这些步骤做,85%的前鼻孔出血能在15分钟内止住。如果出血超过20分钟,或者伴随头晕、心慌,得赶紧去医院做鼻内镜检查。
鼻腔微环境调控方案
平时做好鼻腔护理能预防出血:
- 生理盐水冲洗:每天用0.9%的等渗盐水(和人体体液浓度一样)冲鼻子,水温控制在32-37℃(像体温那样),每侧冲200ml左右;
- 睡前保湿:睡前涂医用保湿凝胶,比传统凡士林更能减少黏膜氧化损伤(风险低32%);
- 环境管理:用湿度计把家里湿度保持在50%-60%,开中央空调的房间要加加湿器;
- 行为调整:别用力擤鼻子,要用“单侧交替擤”——先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另一侧,再换边,减少黏膜损伤。
研究证明,这样系统化护理能让感冒期鼻出血的复发率从41%降到13%。如果有慢性鼻炎,建议用带湿化功能的呼吸机面罩(如果需要用呼吸机的话)。
特殊人群应对策略
儿童、老人和高血压患者要特别注意:
- 儿童患者:用雾化式的生理盐水喷雾(颗粒小于50微米,更温和),配合卡通造型加湿器,孩子更容易接受;
- 老年群体:定期查凝血功能(比如INR值),用带压力传感器的智能鼻腔冲洗装置,避免压力太大伤黏膜;
- 高血压患者:同步关注血压变化,别用含血管收缩剂的鼻喷剂。
当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 每个月出血超过3次;
- 一次出血超过10ml(大概两矿泉水瓶盖的量);
- 鼻塞持续超过10天;
- 有凝血功能障碍家族史。
总的来说,感冒期鼻子出血是炎症、干燥和物理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做好鼻腔保湿和环境管理,大部分情况都能缓解。特殊人群要注意差异化护理,如果出现频繁出血、量大或伴随其他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


